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除了常规的进士和明经等科目外,还有一种非常规的“制举”。制举是由皇帝根据特定的政治和经济需求下诏举办的,其重视程度从皇帝亲自阅卷中可见一斑。
在唐代,考中制举可以直接授官,因此经常有考中进士后再来考制举的情况。甚至在任官资格上,制举也有加乘效果。比如,唐代的县分为好几等,如果想在高等的赤县、畿县的县衙工作,有制举加持会很有帮助。
牛李党争中的牛僧孺刚进入官场的时候,有长官问他是什么出身,他回答说是进士出身。长官又问:“进士出身怎么能获得畿县县尉的任命?”他回答说:“我制策连捷,忝为敕头。”也就是说,他考中了制举并获得了第一名。然而,并不是所有考中制举的人都能顺利升官。据《唐才子传》记载,有一位名叫薛据的进士,在考中制举后争取赤县的录事职缺时被人家联合找宰相抗议,到手的官职就飞了。
据《唐代科举与文学》统计,唐代制举名目有六十三种。然而,这些名目中有的很威风,有的却带着一丝辛酸。前者如道侔伊吕、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后者如才高未达沉迹下僚、哲人奇士隐沦屠钓等。还有一些名目,我很好奇具体要如何考试,或者考试本身与科目名称为何会有冲突,反而显得有些讽刺。例如科目名称为安贫乐道或是和山林隐逸有关,想起来就有点好笑。既然要安贫乐道,又为何要巴巴地跑来应试呢?这就像是讽刺那些口口声声要归隐山林的人实际上是渴望名利的人一样。
薛据于天宝六年考制举风雅古调科。晚年时,他在终南山下买了一间别墅养老,果然很有风雅情调。然而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乾元二年逝世。
总的来说,制举作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为那些渴望进入官场的人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机会。尽管有时会有一些辛酸和讽刺,但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对于薛据这样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