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速递者 时代邮刊速递
真情不负痴心人,痴心不负有情人。
这个发生在江西于都的真实故事,让我们见证了一段历经87年的守望相思,看到了什么是至死不渝的爱情。
1.童养媳的命运转折:从13岁新娘到3天别离
2019年5月15日,江西于都烈士陵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99岁的段桂秀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来到这里。
当她终于找到丈夫王金长的墓碑时,瞬间泪流满面,伏在墓碑前抚摸着照片说:"我找了你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你说过要回来的,我一直在等你。"

段桂秀的故事要从1920年说起。那时的中国,童养媳是很普遍的现象。
她出生在江西一个贫苦农家,父母因为实在养不起这个孩子,在她满月后就把她送到邻村王家做童养媳。
和许多悲惨的童养媳不同,段桂秀的命运算是幸运的。王家的婆婆待她如亲生女儿,比她大10岁的未来丈夫王金长更是个心地善良的好青年。
在王家人的呵护下,段桂秀长到13岁时,和王金长举行了婚礼。虽然年纪尚小,对婚姻的理解还很模糊,但她知道王金长会是个好丈夫。

婚后的第三天,生活就出现了转折。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深受爱国情怀影响的王金长决定参军报国。
面对刚过门三天的小媳妇,王金长握着她的手说:"国家需要我,我不能退缩。最多三五年,最少一两年,我一定会回来。你要照顾好家里人。"就这样,王金长背起行囊,踏上了参军的征程。
2.21年等待一纸书:坚守诺言的新中国媳妇
从那一刻起,段桂秀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不仅要学会干农活、做家务,还要照顾小叔子。
日子虽然辛苦,但她始终相信丈夫会回来。每当想念丈夫的时候,她就和婆婆说:"金长哥一定会回来的,我们要等他。"

然而,岁月无情。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王金长始终没有消息。直到1953年,等待了整整21年的段桂秀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
上面写着"王金长"三个字,证实了他已经为国捐躯的事实。段桂秀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她把证书小心收起来,依然期待着丈夫有朝一日能够归来。
家人们心疼她还年轻,多次劝她改嫁。但段桂秀态度坚决:"我生是王家的人,死是王家的鬼。我这辈子只认王金长一个丈夫。"从此,她更加勤劳,承担起了家里的重担。
3.八十七载深情:一生只为寻找你
为了照顾婆婆和小叔子,段桂秀起早贪黑地劳作。看着小叔子渐渐长大,成家立业,她欣慰地想:"金长哥,你放心,弟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
45岁那年,小叔子把9岁的儿子过继给她,给她孤寂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慰藉。
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渐渐好起来。儿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段桂秀也当上了祖母。但即便生活条件改善了,她心中始终存在一个念头:或许那张烈士证书是弄错了,也许丈夫还活着。

2019年,已经99岁高龄的段桂秀决定再次寻找丈夫的下落。她先是去了县城的烈士纪念馆,没有找到丈夫的名字。不死心的她又来到了烈士陵园。
当她最终在纪念碑上看到王金长的名字时,87年的等待终于画上了句号。她坐在墓碑前,轻声细语地诉说着这些年来的思念和委屈。
后来,家人特意带她去北京看天安门。站在广场上,老人家流着泪说:"我丈夫21岁就去参军了,我等了他87年。今天,我是替他来看看这新中国的模样。"
此时的她,仿佛又回到了1932年,看到年轻的王金长背着行囊,温柔地握着她的手,眼中既有深情,又有报效祖国的决心。

段桂秀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那个年代无数中国女性的缩影。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个家庭;用坚定的等待,见证了祖国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崛起。
这些女性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爱,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可以跨越生死,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
来源:《长征路上学党史|百岁红军遗孀:“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嫁给他”》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