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养老助餐“持久战”

消费日报 2024-09-04 11:09:17

近年来,各类服务于老年群体的社区食堂纷纷兴起,成为养老事业的重要“解法”。据统计,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但与此同时,部分食堂停止了经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在最初的“热潮”消退后,许多社区食堂“昙花一现”,走向了歇业倒闭的结局。也有一部分虽尚未关闭,但只是勉力维持经营,利润十分微薄。各地兴办社区食堂,初心是养老、助老,本是为民谋求福祉,为何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症结在于无法实现收支平衡。与社会化餐饮相比,为养老助餐而开办的社区食堂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民生保障与养老福利的底色决定了其无法完全依照市场运行规律定价,需走低价亲民路线;另一方面,由于主要面向老年群体,在菜单设计、口味调配、营养配比等方面更需下功夫。此外,在价格低廉的同时,社区食堂运营所需的人工、租金、配餐成本却维持在社会化餐饮同一水平,若无法算好这笔经济账,仅仅依赖政策性补贴,社区食堂的确容易入不敷出,难以长久经营。

尽管老年食堂在经营方面显现出了相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食堂前景黯淡。随着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助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只要抓好“银发一族”这一庞大市场,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社区食堂将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公益初衷不可丢失,但商业性亦需兼顾。社区食堂看似陷入了“两难”境地,但也有破局之法,不少地区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观察各地成功运营的范例,关键正在于“以商业思维办公益事业”,具体而言便是实行政府引导、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

针对社区食堂前期建设或改造成本巨大的问题,当地政府可根据用餐点规模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助其完成初建,并针对不同地区和社区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持。例如,对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可根据人数提供用餐、配送补贴,或进行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

在开始经营后,企业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实现降本增效。企业可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管理和运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智能化调配食材供应,减少浪费;在提供基本餐饮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一体化养老服务,如医疗照护、老年社交等,增强盈利能力;采取一些适当的营销策略,如通过打造“网红”食堂、出售半份菜等手段吸引更多客流。

此外,社区可以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社区食堂的运营状况进行评估,听取老年群体的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经营策略,确保能够持续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如此一来,各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社区食堂的运营则能实现细水长流,打好养老助餐“持久战”。

唐 瑞

0 阅读:26
消费日报

消费日报

立足消费领域,依托轻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