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位年岁已高的老人身患重病,被颤颤巍巍地送进了北京最好的医院。
随后,一位女子身着西装,来到医院精心照顾了这位老人数天。
这位老人叫董科生,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为人老实淳朴,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立下过赫赫战功。1945年的行军途中,作为“警卫员”的董科生胆大心细,挑着扁担带着当年行军中的战友家属——林豆豆冲出了包围圈,令其有了“第二次生命”。
也正因如此,在其进入年迈的1999年,林豆豆对其涌泉相报,为他联系到了北京最好的医院治疗。
这名身着西装精心照料老人的女子便是当年被董科生所救的小女孩——林豆豆。
【林豆豆的“警卫员”】
林豆豆曾在报刊《文艺》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董叔叔》的文章,董叔叔全名董科生,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平时做事五大三粗但又粗中带细。1945年在解放军部队前往东北的行军途中将林豆豆照顾得很好,并也救了她一命。
董科生是个粗人,平日里在闲时聊天总喜欢聊聊自己的过往,他的一辈子跟随过不少“大首长”,济南抗战时期的王宏坤、延安时期的徐深吉再到后来进入129师跟随刘伯承将军,每个辉煌的经历都是他与所有人聊天攀谈时的资本。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德等人发出电报指令新四军三师部队前往冀鲁豫军区担任指挥一职,统一指挥陇海铁路和徐州战役,不得有任何的闪失。
接到指令后来不及收拾,未来的旅途也许十分漫长,有些家属也参与了其中与队伍浩浩荡荡地赶往山东,年幼的林豆豆就是当时跟随队伍行军的一员,当时的林豆豆仅仅只有一岁,行动上十分不便。
不过为了威胁国民党军队各路北进的部署,防患于未然,并切断华北华中的联系,占据平津汉铁道这个有利位置,进一步促进国共两方国内和平谈判,男人妇女齐上阵,为了夺取胜利,所有人决定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从延安出发,风餐露宿地行军了两个多月,当时为了照顾队伍中不方便的妇女、儿童,队伍每天都会在当地找老乡借宿,同行的陈毅也十分关心他们,每每住下总会问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不能埋没了每一个为国奉献的同志家属。
前往山东的半途,中央发来新的指示,原本同路前往山东的陈毅部队要只身前往山东,新四军第三师则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前往东北,事务繁忙,为了可以让战士们安心而,队伍决定从警卫员中寻找是否有可以帮忙的人一同照顾那些家属。
一个身材魁梧,肌肤黝黑,面容憨厚的山东大汉这时被注意到,这个人便是董科生,在军中的董科生为人老实,胆大心细,作战英勇沉着,很受众人的喜爱。
“你如果想家了,想回家看看,那便跟随陈毅部队前往山东,如果你想到东北打仗,干一番事业,那便跟我们走。”
这是在新四军第三师与陈毅部队即将分开时所给出的选择,好男儿志在四方,董科生随即便表示他想跟随部队一起去东北,虽然也挺想回家看看的,抗战八年过去,不知如今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但是回家总是有机会的,去东北对他来说诱惑更大,报效祖国才是男儿志向。
至此跟随新四军第三师队伍前往东北的董科生深受众人的青睐,作为警卫员,他跟随在队伍的后面,保护着队伍的尾巴与家属们的平安,而林豆豆也在这其中。
【冲出包围圈】
虽当时抗战结束,八路军与国军暂时处于和平相处的状态,但那只是表面平静,内里还是暗潮汹涌的。为了阻止八路军的日益壮大,国民党还是会时不时做些小动作阻挠八路军。
1945年9月上旬,新四军第三师行军从河南境内越过平汉路前往冀鲁豫军区时,军区派出了一个班的人来迎接护送,起初并没有什么事发生,一切风平浪静,直到在往前行进七八里路夜过平汉铁路。
那时的林豆豆由董科生看护,随行的还有一个挑夫,扁担后头的筐中躺着年幼的林豆豆,前头的筐则是放一些衣物,由于不够沉的原因有时还会有些石头放在筐中压着。就这样,董科生、挑夫与林豆豆一直紧紧跟随在行军队伍的后头。
夜过平汉铁路时为首的领导隐隐感到四周太过于平静,日积月累的行军作战直觉令他们隐隐觉得不对劲,对此很是不放心,队伍领导专程跑到部队后头,一遍又一遍谨慎交代,如果开战战士们很可能顾不过来,麻烦董科生等警卫员一定要护住家属们的安全。
多年的战斗经验下,新四军第三师的众人的直觉是对的,越过汉平铁道行军七八里后,突然军队前排冒出一阵火光,众人遭遇了敌军的的来袭。
起初只是剧烈的枪响,紧接着传来“轰”的巨响,那是手榴弹一颗一颗爆炸的声音,行军前排的人一边交战一边掩护战友往后撤退。一时间战火四起,硝烟弥漫。
跟在后排保护林豆豆的董科生起初愣住了一下,他并没想到会在这种时候遇到敌军的遭遇战,随即也不顾自己的安危了,抱上林豆豆就是一路狂奔,拼命地往边上散开,寻找安全的地方暂避敌军的炮火。
在夜幕的掩护下,董科生也不知自己跑了多久跑了多远,只看到眼前有一片将近人高的豆子地,董科生抱着年幼的林豆豆就这样在豆子地中躲了起来,找机会与敌人周旋。
那晚的天很黑,只有少许月光洒向大地,敌军很快扫荡到了这片豆子地附近,蹲在豆子林中的董科生巧妙地依靠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绕过了敌人的行进路线,躲过了多处包围圈,多次化险为夷。
“叮当”
董科生听到脚边传来一声手榴弹掷地的声音,那是敌人为了扫荡而随即做的爆炸式破坏,看到地上的手榴弹,董科生当场吓出一身冷汗。眼疾手快的他立马将还在地上转圈圈的手榴弹抓起往外扔去,手榴弹刚出手,便炸开了花。
谢天谢地的是,平日里爱哭的林豆豆这次并没有被手榴弹的爆炸声所吓哭,看着半人高的豆子地被马踏人踩,倒地大半,董科生只得循着豆子地的外围一点点摸索,寻找逃出的契机。
沿着豆子地的缺口一步步蹲着前进时,突然,一个杆子似的东西把董科生绊倒了一下,急得董科生大惊失色。他向下摸去,那杆子似的东西好像是扁担,随即他又向豆子林里摸去,摸到了一个筐,一个足够放下林豆豆的大竹筐。
这时的董科生面临着一个难题:是选择带着林豆豆一起与敌人周旋冲出包围圈,还是放下林豆豆,只身一人前去寻找支援?
答应过的承诺,自己的任务,必须好好完成,敌人的步伐越来越近,来不及多想,董科生决心只要自己在,林豆豆便在,他眼疾手快把包裹着林豆豆的毛巾系在了自己的腰上,将林豆豆放入筐中,挑着扁担就往豆子地外沿慢慢前行。
说来也是命大,躺在竹筐中的林豆豆一改往日调皮捣蛋的常态,这次在敌人制造的大动静下居然不哭不闹十分安静。要知道,当时的敌人就在周遭不足十米,情况十分危急,一旦林豆豆哭了,那董科生即使有着三头六臂也无法挽回局面。
看着一点点从包围圈中挣脱出来,董科生从腰间掏出了枪,拿在手上,死死观察着周遭,小心离开。这时月色亮堂了些,董科生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上。
那天的下半夜,从豆子地中挣脱出来的董科生挑着扁担带着林豆豆在途中与国军士兵狭路相逢打了个正面,一时间林中枪声四起,子弹一颗颗从董科生的身边划过,划破了空气,在耳朵边发出了刺耳的声音。
火星飞溅,一枚手榴弹掉在董科生的脚边,董科生机械反应般地将手榴弹一脚踹开。只见那手榴弹呈一个弧线飞向了敌人的身边,随后林中传来“”的一身惨叫,敌方被手榴弹所炸伤。面对董科生的英勇作战,敌人也是吓破了胆子,只得让董科生带着林豆豆离开。
与此同时的新四军第三师成功打赢了遭遇战正整顿着队伍,后面的警卫员急急忙忙嚷嚷着上报着队伍失踪,其中便有林豆豆丢了的消息,保卫林豆豆的警卫员董科生也不见了。
一旁的首长十分重视这事,每一个战士都不可被忽视,这些家属必须好好保护,于是立马布置参谋去派人四散开来分别寻找。
林中艰险,林豆豆虽不哭不闹但也尿了自己一身,浑身的尿骚味,董科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林中寻了些野果果腹,一路跋山涉水。
当董科生挑着林豆豆回到队伍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一夜的奔波与敌人周旋令董科生疲惫不已。在圆满完成了自身任务后,董科生面带笑容地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
医护人员很快便赶了过来,他们边治疗着董科生的伤势边察看着林豆豆的情况,若不是因为董科生,林豆豆很可能在这次遭遇战中丧命,在后来林豆豆的回忆中,董科生就是一个给与了她第二次生命的大恩人。
之后一行人行军到达东北,路上虽有不少波折,但董科生总是与敌人英勇作战的同时将林豆豆保护得很好。到达东北后的董科生随即加入了东北抗联,投入进了解放战争的战斗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后来的辽沈海战、平津战役中,董科生跟随四野军从东北一路奋勇杀敌打到海南,上级看着他的英勇表现,对他十分看重,不过多久他也获得了海军军官的头衔。
【知恩图报】
在保护林豆豆突破包围圈十五年后的1960年,长期生活在北京的林豆豆有次因事务而来到广州暂居一段时光,而此时的董科生作为先进工作者也从海南前往广州开会。
当某天董科生来到某处公园散步时,他看到了一个梳着两根大麻花辫的女孩身材瘦削,倚在栏杆上,面容没有了幼年时的幼态,但眉眼之间却令人十分熟悉。
“你是豆豆吗?”
董科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那个女孩试探性地问去,女孩连连点头,看着董科生半晌后才反应过来这正是当年一路保护照顾自己的大恩人董叔叔,随即二人攀谈了起来。
之后林豆豆欢天喜地地与董科生合了照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临别之际,林豆豆还专门留信邀请董科生一定有空要来北京玩,自己会亲自招待他。
转眼来到了1999年,董科生此时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那年他身患重病,得知了消息的林豆豆了解到董科生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好,于是她秉持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念,到处寻关系求人,将董科生送进了北京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
要知道当时的林豆豆其实家境已经并不好,但依然为了这个恩人四处尽自己所能寻人帮助,之后她又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到医院看望并照料董科生的日常起居,一直陪伴到老人出院。
董科生的英勇事迹以及给与了林豆豆二次生命的光荣往事,令每个人读起都觉得是一段十分美好的佳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个人都应如此以诚挚之心对待于自己有恩之人,也更应保持崇敬,向每一个为国浴血奋战的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