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炳勋生于1879年河北新河县,幼年家贫,父亲为晚清秀才。早年经商失败后,于1899年加入北洋新军,因军事才能受教官孙岳赏识,加入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但起义失败后返乡重操旧业,直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他再次投军,成为孙岳部下的义勇军队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右腿重伤致残,得绰号“庞瘸子”,但凭借剿匪功绩升任旅长,成为冯玉祥西北军骨干。
中原大战期间(1930年),庞炳勋展现“不倒翁”特质,先随冯玉祥反蒋,后倒戈投蒋,被收编为第40军军长。他常自嘲:“年年当杂牌,天天孤哀子,不求向上爬,但愿不饿死”,道尽杂牌军将领的生存困境。

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夕,庞炳勋迎来人生高光时刻。面对日军精锐板垣师团两万余人进犯临沂,他率仅1.3万人的“杂牌军”死守阵地。李宗仁曾以“为国效命”激励,并助其保留部队编制、补充弹药,终激发庞部斗志。血战七日,庞部几乎全员阵亡,连特务连与警卫均投入战场。他含泪对部下喊出:“你们都去吧,我留在这里,与敌人拼到底!”最终与张自忠联手击退日军,成就“临沂大捷”,中外媒体盛赞其为“杂牌军击败皇军精锐”的奇迹。
此役后,庞炳勋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兼任河北省主席,成为华北敌后游击战代表人物。然而,蒋介石对其忌惮未消,1940年密令其“枪口对内”,制造国共摩擦,导致庞部与八路军多次冲突,消耗抗日力量。

1943年,日军5万兵力扫荡太行山,庞部孤立无援,粮弹断绝。转移途中,他因腿疾行动迟缓,与部队失散,藏身山洞。已投敌的孙殿英携鸦片与食物劝降,庞起初拒绝,但最终在蒋介石“委曲求全”密电下妥协,提出“只降汪伪、保留番号”等条件。日军为宣传效果,将其包装为“主动归顺”的“上将省长”,伪《中华日报》大肆宣扬,引发国军降日潮。汪精卫委任其为“开封绥靖主任”,而他私下仍与重庆保持联系,试图“脚踏两船”。
投降后,其女痛斥:“若当年殉国何等光荣,如今任人摆布不如一死!”庞闻之默然,晚节尽失。

对蒋:依附与利用
庞虽非蒋嫡系,却深谙生存之道。中原大战后投蒋获重用,1940年蒋面授反共机宜,庞直言“枪口对内”,成为反共急先锋。投降后,蒋默许其“曲线救国”,甚至在日本投降后委任其为“先遣军司令”,阻挠八路军受降。然而,1946年邯郸战役中庞部被歼,蒋彻底弃之如敝履。
对汪:利益合作
庞降日后,汪伪政权视其为“奇货”,利用其影响力招降纳叛。庞则借汪伪职位收编旧部,维持实力,甚至将公署变为蒋汪暗通款曲的场所。
对日:工具与棋子日军将其作为瓦解中国军民抵抗意志的招牌,冈村宁次称其“击败皇军劲旅”,实则暗含羞辱。庞则以“关公走麦城”自辩,难掩颓唐。
五、历史评价与晚年结局庞炳勋的投降极大打击抗战士气,其部伪军助纣为虐,成为日军“以华制华”工具。战后,他逃台后未被重用,与孙连仲合开餐馆度日,1963年病逝台北,临终叹:“见蒋一面毁一生!”其大陆亲属则投身新中国建设,形成讽刺对比。
庞炳勋的一生,交织着英勇与苟且、忠诚与背叛。他曾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土,却因私欲与权谋沦为民族罪人。其复杂选择,既是乱世军阀生存逻辑的缩影,亦折射出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诡谲。历史功过虽不可相抵,但其人生轨迹警示后人:气节之重,关乎生死,更关乎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