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新曙光: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迎夏看健康 2023-09-07 13:01:06

最近肾脏领域有件好事,今天就和大家谈谈,这类很有前景的肾病新药,也是肾脏领域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1843年,来自法国和英国的两位医生,发现了一种无色透明的细胞,这些细胞像是人体的忠诚卫士,消灭外来入侵物。

这种无色透明的细胞,被命名为「白细胞」。

咦,既然它是无色的,为啥取名为白细胞呢?

这就像一片雪花是无色透明的,但很多雪花堆起来就是白色的,叫做「白雪」——无色的雪花叫白雪没问题吧?同样,无色的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

这是因为:它们再透明,也会有少量光线被反射回来,叠得厚了就不透明了;少量光线反射得多了,我们就会看到它们反射出白光。显微镜下确实是无色的细胞,然而这些透明细胞被血液离心机汇聚起来后,用肉眼看就是白色的。

白细胞作为人体内保家卫国的卫士,居功至伟。但是近一百年来我们发现,在咱们肾病朋友体内,白细胞却在搞坏事。

白细胞会分泌一种蛋白质分子:白细胞介素-1,简称白介素-1——这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炎性因子,当它接触到肾脏细胞,会使肾脏纤维细胞增生——也就是纤维化。

正常情况下,纤维细胞并不是坏东西,它像是一片片「补丁」。当肾脏有了伤口,纤维细胞会增生、将伤口补上。白细胞通过这种方式,也算是起到了保护人体器官的作用。

但是没有伤口的时候,再一个劲地打补丁就过分了。白介素-1不停地让纤维细胞增生、增生、再增生,以致于肾脏里认真干活细胞的生存空间被挤占而消亡,最后只剩下了纤维细胞、彻底纤维化,丧失了功能。

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白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刺激肾脏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增生→肾脏纤维化

所以近年来,肾脏学界一直在研究:

如果一种物质,它能拮抗白介素-1的受体、也就是将白介素-1和纤维细胞的联系切断,是不是肾脏就不发生纤维化了?至少纤维化程度会更轻?

最近,答案被找到了。

其实,我们体内本身就有这种物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但是浓度太低。

近期,Communication Biology(《传播生物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纳入了120万参与者,同时还有122万人的验证组。

研究发现:人体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越高,则肾小球滤过率越高。

研究者又用验证组,验证了另外两个肾功能指标:肌酐和胱抑素C,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越高,肌酐和胱抑素C越低。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影响

(这图是该研究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学过统计学的朋友可以看看,不看也不影响阅读本文)

而且,该研究还发现,人体内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是先天基因决定的。先天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较低的人,肾病发病率更高;若是先天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较高,则其患肾脏疾病的风险较低。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人工制造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可以,而且这些药物(阿那白滞素、利那西普和卡那单抗)还已经上市了。当时研制它们是为了治疗其它疾病(周期性发热征、Muckle-Wells综合征、家族性地中海热等)。

由于这些药物比较贵,一直也没有在肾病领域进行临床应用。

但是,这里不建议肾友们直接把这些药物拿来用,也不建议肾科同仁们贸然为自己的患者使用。

因为理论是理论,它毕竟不是实锤。虽然我们发现了,天生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较高的人,平均肾脏更健康;但是我们并没有证明:人为地提高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能够让肾脏更健康——尽管这是大概率事件。

举个反例:糖尿病肾病,血糖高、尿毒症发生率高,这在以前给医学界造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尿毒症是因为血糖太高,把血糖降下去之后尿毒症就会变少。这个观点对吗?大部分人觉得OK,小部分人半信半疑。

结果呢?长期的随访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与否,都不影响尿毒症风险。有的糖尿病患者不吃降糖药,终其一生也没有发生肾病;有的一直在吃降糖药,但肾脏就是受损了,而且一直恶化向尿毒症,即使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而且心梗、脑梗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也不会得到改善。当然,血糖仍然需要控制,否则会出现急性并发症,只是控制血糖无法改变慢性并发症。

如今我们知道了,糖尿病损伤肾脏的途径有多条:缺氧、炎症、压力等等,不是控制好血糖就能保住肾脏,需要阻断脏器的损伤通路。

所以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这个理论归理论,不代表肾友现在应用一定是正确的,必须要在人为干预的试验得到成功验证之后。

直接应用是揠苗助长,尽管大概率有效也先别急。现在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明确其在肾病人群中的安全性如何、剂量多大、与现有药物的效果对比等等。

总之,白介素-1这个靶点,展现出了改善肾损伤的巨大潜力。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将肾友们带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点击→

6 阅读:2271
评论列表

迎夏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