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各路资金都在找各种逻辑布局消费,在疫情结束后,消费必然强势复苏的逻辑下不少资金都押注了消费赛道,结果后来大都被揍得鼻青脸肿。
时间又来到了2024年9月末,在强的政策刺激下,资金们又相信了消费板块必将强势崛起的逻辑,于是又一头冲了进去。
9月末10月初,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消费股都有不错的涨幅,超大市值的茅台涨了50%,海伦司更是有过单日飙涨75%、三个交易日翻倍的壮举;做酸菜鱼的九毛九、卖奶茶的奈雪的茶、甚至连业绩不太好看的茶百道也都齐刷刷大涨。
“只不过,凤凰涅槃没成功的话,大概率就会留下一地鸡毛。”这是做消费投资的A君,对着电脑屏幕吼出来的话,上面显示的公司是呷哺呷哺,小火锅鼻祖。
呷哺呷哺成名已久,2014年台湾人贺光启就带着这家主要在北方布局的小火锅登陆了港交所,比大名鼎鼎的海底捞早了4年。(海底捞2018年9月登陆港交所)
上市之后,随着知名度和规模扩张,呷哺呷哺的股价也稳步提升,到2018年7月,海底捞登陆港股前,市值逼近了200亿港元,也算是当时港交所市场上的宠儿。之后随着海底捞登陆港交所和其他品牌的崛起,呷哺呷哺在资本市场上变得不那么光鲜亮丽,但仍然在2021年初,市值来到了接近300亿港元。
不过2021年后,疫情和大环境双重影响下,呷哺呷哺股价持续下挫,股价从最高点的26.928港元跌至最低的0.68港元,市值跌没了285亿港元,损失了97.47%,也将自己跌出了港股通。
在这次消费股回暖的大行情下,呷哺呷哺也有较大反弹,从0.68港元一度涨至1.76港元,涨幅超过158.82%,但现又基本上将大部分涨幅还回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里?
2015年推出茶饮品牌“茶米茶”(这还不在上市公司体内,被投资者诟病至今),2016年推出高端火锅品牌“凑凑”,2022年推出高端烧肉品牌“趁烧”(今年7月已全部关闭)。
高端火锅品牌“凑凑”,翻台率从2019年的2.9次/天,下降到2023年的2.0次/天,2023年平均客单价为142.3元。对比海底捞的2023年3.8次/天,就可以看出差距了(火锅行业整体的翻台率是在2.5次-3次/之间)。
所以,从2021年到2023年,呷哺呷哺净利润分别为-2.93亿、-3.53亿和-2亿,连续三年亏损,三年亏8亿一度上了热搜。
追溯往期财报,2014年至2022年,呷哺呷哺的平均客单价从44.4元上涨至63.9元,期间增长幅度近44%。而到了2024年年中,面对市场竞争,呷哺呷哺推出新菜单,其单人套餐均价 58 元,双人套餐均价 130 元,平均客单价约为 60 元。
面对客单价的不升反降,叠加行业整体翻台率相对于2020年之前的大幅下滑,呷哺呷哺持续关闭亏损门店,2023年全年关闭114家餐厅,计提资产减值1.65亿元。2024年上半年仍在持续关闭亏损门店,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2亿元。
除了关闭亏损门店之外,各家火锅企业都在控制成本以降低售价提高翻台率,到目前看,有一定效果,但牺牲了毛利。
因此,大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火锅生意变得越来越难赚钱;
即使通过降价提升翻台率,但要想回到2020年之前,似乎很难;
卷,赚不到钱,但不卷,可能就要退出市场了。
不过对于呷哺呷哺来说,往好的方面说,公司现金流还好,2024年中报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07亿港元。
并且,根据中报披露的数据,呷哺呷哺在全球共运营 1072 间餐厅,其中包括中国大陆的 1051 间餐厅、港澳台及新加坡的 21 间餐厅;全球运营1072间餐厅的餐饮集团目前只有11.3亿港元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