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殊菩萨说禅定不在寂静?这个道理最深刻,却最容易被误解

浩雄的趣事 2024-12-12 03:00:44

注: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寂静的山林中,清远打坐已久,却始终无法平息内心的杂念。

他抬头看向文殊菩萨,苦恼地问:“我远离喧嚣,日日修行,却仍然无法入定。为何寂静之地,反而让我更感不安?”

文殊菩萨微微一笑:“禅定从不依赖寂静,如果你把它困在寂静里,便已经失去了真正的定力。”

清远愣住,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文殊菩萨没有多言,只让他下山,去城中找一位名叫智通的商人......

智通是城里最忙碌的商人,白天奔走于街市,晚上还要记录账目,几乎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

清远初见他时,觉得文殊菩萨是在开玩笑。

“你是智通吗?”清远看着他手中翻飞的账册,忍不住问,“文殊菩萨让我来向你学习禅定,可你这么忙,又怎么可能懂得什么是定?”

智通放下账册,笑着看了他一眼:“忙碌和禅定并不冲突。你看,我的手在写账,耳朵在听,但心却始终清明。你觉得,这是什么?”

清远皱着眉头:“这不过是习惯了罢了,和禅定有什么关系?”

智通没有争辩,只是站起身,带他走向喧闹的街市。

街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

智通指着一位卖糖人的老人说:“你看,他的手在忙着吹糖,眼睛在观察糖的形状,但他的心呢?”

清远认真看了片刻,摇头:“我看不出他的心在哪里。”

智通笑了笑:“他的心就在糖人上,不乱,不慌,虽在喧闹中,却如处静寂。这就是禅定。”

清远有些惊讶:“可这和我在山林中的静坐完全不同。”

“当然不同。你以为禅定是远离一切的寂静,但真正的禅定,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清明,不被外界扰乱。”

清远若有所思:“那我之前的修行,岂不是错了?”

智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回到家中。

桌上摆着许多账册,智通拿起一册递给清远:“你来试试,帮我核对这些账目。”

清远皱眉:“我从未做过这些事,如何能帮你?”

智通笑了:“你闭上眼睛打坐时,也未必懂得如何让心静下来,但你依然在尝试,不是吗?试试吧。”

清远无奈,只能接过账册,勉强开始核对。

他发现这些数字让他头脑混乱,心中烦躁不安,几次都想放下,却被智通阻止。

“继续,慢慢来。”智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坚定。

清远深吸一口气,试着让自己的呼吸稳定下来,眼睛专注于账目,心中渐渐不再抗拒。

过了一会儿,他竟然感到了一丝平静。

智通满意地点头:“你看,你的心本来是乱的,但当你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事,乱就消失了。这就是禅定。”

几天后,清远渐渐习惯了街市的喧嚣。

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被周围的声音干扰,甚至开始享受与人交谈的过程。

他问智通:“为什么我在山林中静坐时,总是杂念纷飞,而在这里反而能静下心来?”

“因为你在山林中试图逃避杂念,却没有真正面对它们。而在这里,你被迫面对喧嚣,反而学会了如何在其中保持清明。”

“原来禅定不是逃避,而是接纳。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让心处于清明之中。”清远恍然大悟。

智通点头:“正是如此。若你执着于环境的寂静,就永远无法真正入定。禅定不在外境,而在内心。”

清远回到山林时,内心已不再迷茫。

他在瀑布旁盘腿而坐,听着水声轰鸣,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文殊菩萨出现在他身旁,微笑着问:“你现在明白了吗?禅定为何不在寂静?”

清远低头行礼:“弟子明白了。禅定不依赖外境,它是心的清明与安定。无论喧嚣还是寂静,只要心不动,便是真正的定。”

文殊菩萨点头:“不错。寂静只是表象,心定才是真相。若心随境转,便是迷失。若心不随境转,便是觉悟。”

清远再次来到智通的家中,带着满脸感激行礼。

智通问他:“这次回来,是想告诉我什么?”

清远答:“我明白了您的教诲。禅定不是逃避喧嚣,而是在喧嚣中找到不动的心。”

智通笑着说:“那么,你的心,是否已经能够随缘而转,却不被缘所缚?”

清远坚定地点头:“我的心已不再执着于寂静,也不再畏惧喧嚣。”

智通满意地说道:“这便是禅定的真谛。你若能在每一个当下都保持清明,便已行在正道上。”

清远回到山林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修行方式。

他不再执着于追求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内心。

白天,他在林间拾柴、挑水,听着鸟鸣与风声;夜晚,他在瀑布旁打坐,感受水声的震耳欲聋。

每当杂念升起时,他不再强行排斥,而是任由它们来去,心中却始终保持清明。

一次,一位名叫慧真的小沙弥来向清远请教。

慧真满脸困惑:“师兄,我在禅堂中静坐时,总是被外面的声音干扰。蝉鸣、风声,甚至是远处的脚步声,都让我无法专注。您能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入定吗?”

清远微微一笑:“你认为,入定的关键是什么?”

慧真思索片刻,答道:“应该是安静的环境吧。只有在没有声音的地方,我才能静下心来。”

清远摇摇头:“如果你的静来自于外在的环境,一旦环境改变,你的心就会随之动摇。真正的定,不是在寂静中寻找平静,而是在任何声音中找到不动的心。”

慧真疑惑不解:“可声音那么嘈杂,我要如何才能不被它们打扰呢?”

清远指着远处的瀑布,说道:“你过来,跟我一起听听瀑布的声音。”

两人来到瀑布旁,水声震耳欲聋。

慧真捂住耳朵,忍不住抱怨:“这声音太吵了,怎么可能入定?”

清远却盘腿坐下,闭上眼睛,说道:“不要抗拒它。听着它,感受它,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

慧真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尝试着坐下,他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不去排斥瀑布声。

起初,他的心中充满了烦躁,但随着呼吸的平稳,他渐渐发现,水声不再是刺耳的噪音,而是一种有节奏的律动。

清远轻声说道:“当你不再抗拒声音时,它就不再是你的障碍。声音本身并不扰人,是你的心在扰自己。”

慧真睁开眼睛,若有所悟:“所以,禅定不是让外界变得安静,而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安静?”

清远点头:“正是如此。外界的喧嚣无法决定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心是否清静。”

几个月后,慧真在一次修行中,终于领悟了清远的话。

那天,一群小沙弥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吵闹不休,慧真本想前往安静的地方,却忽然想起清远的话。

他坐在禅堂里,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尽管外界的喧闹声不断传入耳中,他的心却如湖水般平静。

结束后,他找到清远,兴奋地说道:“师兄,我做到了!虽然外面很吵,但我的心却没有被打扰。”

清远微笑着问:“那么,你觉得,禅定是什么?”

慧真答道:“禅定是心的安住。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心都能像大山一样岿然不动。”

清远点头:“没错。禅定不是避开喧嚣,而是在喧嚣中找到清明。寂静的环境只是助缘,而非根本。”

清远的修行日益精进,不久后,他再次见到了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问他:“你是否已经明白,禅定为何不在寂静?”

清远恭敬地答道:“弟子明白了。禅定是一种内心的觉知,与外境无关。无论是寂静还是喧嚣,只要心不随境转,便是真正的定。”

文殊菩萨点头:“寂静只是表象,心的清明才是本质。若能在最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定力,你的心便真正得到了自由。”

清远感激地行礼:“多谢尊者教诲。弟子愿将此道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禅定不在于逃避,而在于接纳。”

清远开始游历各地,向更多的人传授禅定的智慧。

一次,他来到一座繁华的城镇,见到一位名叫觉善的裁缝。

觉善整日忙于缝制衣物,心中却充满了烦躁,他对清远抱怨道:“我的工作总是让我心神不宁,如何能找到片刻的清静呢?”

清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觉善继续他的工作。

觉善一边缝衣服,一边等待清远的指点。

忽然,清远问道:“你缝制衣物时,针线是否错乱?”

觉善答道:“当然不会。我会专注于每一针,每一线,确保它们准确无误。”

清远点头:“你的手在忙,心却专注于针线之间。这不就是禅定吗?”

觉善愣住:“可这和禅定有什么关系?”

清远微笑着说:“禅定并不需要你去打坐或远离喧嚣,它就在你的每一针每一线中。当你的心不乱,专注于当下,你已经在修行。”

觉善沉思片刻,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工作本身,就是修行的方法!”

从那以后,觉善不再抱怨工作,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件衣物。

清远见状,感到十分欣慰,他对觉善说道:“禅定从不离开生活。只要你用心对待每一件事,心便能清明,定便能生起。”

觉善感激地行礼:“谢谢您的教诲。我终于明白,禅定不在于逃离,而在于融入。”

几年后,清远成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

有弟子问他:“师父,为什么禅定不需要寂静?是不是大多数人误解了修行?”

清远答道:“因为他们以为寂静是禅定的条件,却不知道,寂静只是表象,心定才是根本。如果你的心总是依赖外境,就永远无法真正得定。”

弟子追问:“那我们该如何修行,才能做到心不随境转呢?”

清远微笑着说:“专注于当下,不抗拒,不逃避。每一件事,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机会。”

弟子们深受启发,纷纷叩首感恩。

清远看着他们,想起文殊菩萨的话,心中充满感激。

真正的禅定,不在外境的寂静,而在内心的安住。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清明,便是最深的定境。

2 阅读:29
浩雄的趣事

浩雄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