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抗击艾滋病的第四十三个年头,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于2023年12月在《自然》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TTT,影响因子39.3)发表的突破性研究,犹如暗夜中的一束强光,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带来了革命性视角。
论文图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
这项耗时五年的纵向队列研究,首次通过多维度动态监测体系,揭示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启动时机与病毒储存库建立之间的量子化关联。
时间生物学改写治疗范式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治疗时机-免疫重建-病毒潜伏"三维模型,对368名急性期感染者进行分组对照。
当ART在感染后14天内启动时,患者淋巴结中的完整前病毒载量较常规治疗组降低92.7%,记忆CD4+T细胞中的病毒整合事件减少87.3%。
更令人振奋的是,超早期治疗组在停药12周后,有11.2%的病例维持病毒学抑制,这一数据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近5倍。
"病毒储存库的建立存在72小时黄金窗口期,"论文通讯作者王辉教授解释,"就像水泥未凝固前可以重塑形态,我们在病毒完成表观遗传修饰前实施干预,显著削弱了其潜伏稳定性。
"该发现颠覆了既往"尽早治疗"的模糊概念,将治疗精准度提升至分子钟水平。
靶向清除技术取得双突破
研究同步披露了两项核心技术进展: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的"潜伏病毒指纹图谱",可精确定位0.001%的活跃储存细胞;新型双特异性CAR-T细胞疗法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使病毒储存库缩小3个数量级,且未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这种"精准制导+温和清除"的策略,成功规避了既往"激活-杀伤"疗法导致的免疫系统过激反应。
全球合作网络加速转化
该成果已纳入WHO《HIV治疗优化路线图》,来自日内瓦大学的临床病毒学家Luc Perrin评价:"中国团队开创的时序治疗学,为缩短治疗周期提供了理论支点。
"目前,研究团队正与强生、吉利德等企业合作开发便携式病毒潜伏检测设备,计划在非洲五国开展万例真实世界研究。
站在病毒学与免疫学交叉领域的前沿,这项研究不仅重新定义了ART治疗的时间内涵,更通过技术创新打通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关键路径。
正如《科学》杂志特约评论所言:"当精准医学遇见时机医学,人类距离攻克艾滋病的历史性时刻,或许比预期更近。"
编辑:天同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