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战机因何拖垮了苏联?背后的深层原因

猫猫看史 2020-05-05 21:00:08

我们都知道东欧大国的武器一向很牛逼,1985年开始服役的苏27战斗机是1980年代东欧武器的神作之一,尽管这款神作为人所称道,但是细看当时的研发历史,你从中也能窥探当时东欧大国的体制弊端,而且也就能知道为什么这个大国没有我们中国强大,甚至最后还要垮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早在1977年,东欧大国的军事部门就在研发新一代武器,抗衡美国的武器,可是主管这些武器部门的领导,他们不一定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但一定是政治人才

比如说苏27项目最早的总工程师伊万诺夫,这个人学术水平一般,但因为善于.......说好听点就是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当了总工程师。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伊万诺夫的领导下,新战机的研究困难重重,经常出现荒唐的错误,比如说实验机竟然因为管理混乱,在试飞中不够油了,然后摔下来,另外还有两架实验机连发动机都没有,也没有单位肯接收,至于其他试飞过程的坠机事件根本就不用提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位领导的支持下,东欧大国的军事部门每天都要消耗价值过亿的资产,而且很多错误如果管理得妥当一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为这是最高层领导钦定的总工程师,谁也赶不走他,而且这位领导非常固执,不愿意放权给手下的研发部门,所以大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浪费国家财产。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除非能有一个人脉更广的人跳出来,这样才能赶走猪领导,很快牛人就出现了,那就是西蒙诺夫,这个人对战斗机的设计能力特别突出,但是在东欧大国这里,这不是最重点的,重点是他曾经担任航空工业部门副部长,这个头衔足够大,已经压倒了伊万诺夫,而且这个人在军事工业部门的人脉是伊万诺夫远远追不上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西蒙诺夫很快就架空了伊万诺夫的权利,最后伊万诺夫带着一批科学家离开了苏27项目,有了西蒙诺夫,苏27项目总算走上了正轨。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西蒙诺夫把苏27项目几乎重新洗了一遍,生产单位原有工装夹具全部报废,绝大部分提供设计依据的实验,比如说模型,还有部件的风洞吹风、结构强度等等都要全面重做。

这么一搞,差不多等于这个项目全部重来了,之前东欧大国花费了几十个亿,几乎全部白费,而这些损失如果你当初让一个专业的人来干是可以避免掉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只要战斗机能够出来,这些大家都是值得的。1979年在西蒙诺夫的领导下,苏27被成功研发了出来,并在1985年服役,如此看来西门诺夫还是不负众望的,毕竟他能成功的完成作业,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西蒙诺夫为了赶工,方便自己给领导交差,忽略了很多工作细节,导致飞机的设计出现问题,制造飞机的成本直线上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比如说为了弥补雷达和发动机技术落后的缺陷,苏27采取了更大更重的雷达,结果对结构强度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导致机体很容易崩裂。

再比如说战机仅有1000飞行小时,发动机仅有500小时,即便是结构强化的型号,寿命也只有2000飞行小时,而在同时期美国三代战机的寿命普遍在4000~6000小时,就算是跟中国的战斗机比起来,苏27也稍逊风骚。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再比如说虽然苏27的航程巨大,但是导航系统非常落后,如果在恶劣的天气下,没有地面引导的支持,苏27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95年,苏27表演队参加完航展回家的时候,只能靠伊尔76运输机领航,结果因为领航错误,5架苏27有3架坠毁,可以说结构容易破损,检测很难修理和维护过程耗时耗力耗金钱是苏27最大的问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美国战机用肉眼就能发现的问题,苏27往往要借助窥探器材,甚至成为完全的检查死角,战机一下子就能修好的机械问题,苏27会因为结构和设备相互遮挡,必须把整个战斗机拆开才能进一步处理问题。

从1985年到东欧大国解体,用于飞行实验的苏27样机也就只有67架,就是因为制造和维护的费用太过高昂,成本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苏27的制造过程是东欧大国军事工业体制的一个缩影,它所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把东欧大国拖垮了,这东欧大国的独特体制之下,军事工业部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任何部门的开销可能会被限制,唯独军事部门的开销是无限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根据俄国国家航空系统研究院院长费多索夫的回忆录,当时军事工业的工程师可以毫无节制的向国家要钱,同时又不用考虑效率的问题,只要有结果就行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如此一来,工程师每次立项新的型号都要以透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本为代价来实现并不划算的工程成就,也就这一点来说,东欧大国真的没有我们中国强

0 阅读:0
猫猫看史

猫猫看史

一家之言,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