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最讽刺的事情是什么?是那些财务造假、业绩注水的公司被揪出来后,股价崩盘、退市整理,最后埋单的却是普通投资者。监管层挥起大棒砸向造假者,看似大快人心,可散户账户里的钱却像被黑洞吸走一样,连个响都听不见。

有人说这是“阵痛”,可这痛感怎么全让散户扛了?退市制度年年完善,可退市赔偿机制却像个跛脚鸭,永远跟不上节奏。看看最近几年暴雷的案例,从康美药业到乐视网,哪一次不是散户割肉离场,大股东却早已套现逍遥?这些公司退市前还要上演一波“末日狂欢”,吸引不知情的散户接盘,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监管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查处造假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投资者保护才是真正的难题。现行法律对造假公司的处罚,顶格罚款60万,对动辄几十亿的造假规模来说,连挠痒痒都算不上。刑事追责?实际控制人早就通过复杂股权结构金蝉脱壳。民事诉讼?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散户哪有精力和资源去耗?

我们不禁要问:退市的代价,凭什么总是投资者承担?有人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可风险不该包括被欺诈的风险。如果造假成本始终低于收益,那“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只会反复上演。看看成熟市场,集体诉讼、先行赔付、强制回购,哪一样不是让造假者疼到骨头里?而在我们这儿,散户维权却像在荒野里喊冤,回声都听不到。
更值得警惕的是,每一次暴雷都在透支市场信用。当散户发现,无论怎么研究财报、跟踪基本面,都可能踩到一颗自己根本躲不开的雷时,谁还敢长期持股?最终的结果就是市场越来越短视,投机氛围越来越浓。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健康市场吗?

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归咎于监管。市场生态的改善需要多方合力——立法要跟上,让造假者倾家荡产;司法要畅通,让集体诉讼不再形同虚设;中介机构要尽责,别让“看门人”变成“放风者”。但最根本的是,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没有完善的赔偿机制,查处造假就相当于把散户推向火坑。
或许有一天,当某家上市公司暴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投资者排队维权无门,而是造假者真正“赔到肉疼”、中介机构连带担责、散户损失有人托底。到那时,才配得上叫“保护投资者利益”。否则,再多的监管风暴,也不过是让韭菜换个姿势被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