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诚把自家公司旗下90%的港口一起打包卖给了美国财团,作价230亿美元,大概约合1650亿元人民币,但实际结算的时候又少了几十亿美元,到手只有142.1亿美元。这中间的85.9亿美元差价,怕是都折算成地缘政治的“保护费”了。


这笔交易完成以后,全球10%的集装箱码头业务将被贝莱德等美国财团牢牢把住,这个数字规模太令人恐怖了,而贝莱德借此成为全球第三大港口运营商。

巴拿马运河是中国航运的咽喉,而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中国货船占比达21%。出售给美国贝莱德后,中国货轮可能面临过路费上涨、优先通行权受限等问题,长远威胁贸易安全等。

“就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真是个十足的资本家”
也有人痛心疾首"中国战略资产流失"、"商人无国界",
更有人忧心忡忡"美国要掐住中国海运咽喉"。

这些怨念都情有可原,甚至是很正常的事,但真相真如网友想象般惊悚吗?
其实也没有这么夸张,原因也很简单。
1. "90%港口清仓大甩卖"?真相是保留了中国核心资产长和系出售的43个港口覆盖亚欧美23国,但香港盐田港、深圳货柜码头等内地资产纹丝未动。所谓"90%股权"仅指巴拿马港口公司的持股比例,而非全部港口资产。老李这波操作堪称"精准切割",既套现离场,又留着中国码头的金饭碗。
2. "美国全面接管巴拿马运河"?实际控制权仍在巴拿马尽管贝莱德财团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但运河主权始终归属巴拿马政府。特朗普政府所谓"武力收回"纯属政治恫吓,美方至今连运河管理局的董事会席位都没有。
不过美资掌控港口后,确实可能通过优先通航权、智能系统升级等手段施加隐性影响。


比起港口所有权,更值得警惕的是贝莱德同步接收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这套沉淀20年航运大数据的"数字神经系统",将助其构建全球物流数字孪生模型。未来谁掌握实时货运数据,谁就能预判大宗商品走势——这才是新时代的"海运定价权"争夺战。
比如说,军需物品、武器原材料等等。

---
再来看看李嘉诚的操作有没有问题1. 地缘雷暴前的闪电撤离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巴拿马持续施压,不仅重启运河区军事基地,更威胁审查中资项目。面对2047年经营权续约的不确定性,96岁的李嘉诚选择在资产估值高点套现190亿美元,相当于未来25年利润总和。这让人想起1999年他千亿抛售英国Orange的经典操作——永远比危机早半步离场。
从资本回报角度看,这是一次典型的“高抛低吸”操作,符合李嘉诚一贯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策略

交易后长和净负债率从23.6%骤降至18%,手握千亿现金转身布局英国风电、中国创新药等新赛道。与其守着年贡献EBITDA仅1%的巴拿马港口,不如用这笔钱抢占碳中和时代的船票。商人重利轻别离,从来不是道德判断题,而是生存算术题。

当美国议员叫嚣"审查香港资本",中国网友质疑"为何卖给美企",老李用行动诠释何为"在商言商"。保留中国港口彰显对母港信心,出售海外资产规避政治风险,这种"东守西退"策略,恰是华商在全球秩序重构中的无奈智慧。
这场交易最吊诡之处,在于真正的利益攸关方——巴拿马政府全程失语。尽管总统穆利诺多次否认"中国控制运河",但面对美资财团与本土企业的博弈,小国终究难逃"大象打架,草地遭殃"的命运。而贝莱德凭借10万亿美元资管规模编织的资本网络,正在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等"世界咽喉"逐个收入囊中。
当网友还在争论"爱国与否",资本巨轮已碾过道德争议向前飞驰。这场228亿美元的交易启示录告诉我们:全球化退潮时,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避风港,唯有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