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云:“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福与祸并非是上苍注定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也都有各自的追求。
总得来说,人们无怪乎追求这五种福,即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康宁”,第四福“好德”,第五福“善终”。
一个人是不是属于有福之人,往往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态度,有福气的人,身上往往会有以下五个明显的特征,看看你有吗?
一、注重孝道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里,孝道一直都是人们非常推崇的一种德行,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世上诸多的善行,孝顺是排在首位的。
王阳明认为,孝道有三个境界,第一个是养长辈的身体,保证长辈们的吃穿用度;第二是养长辈的心,让老人舒心;第三是养长辈的志,让老人生活的有意义。注重孝道的人,自然也会拥有福气,而那些不孝之人,自然也是与福气无缘。
对于道家来说,注重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道家典籍提到“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并且有“天地与圣明所务,当推行而大得者,寿孝为急”之说。
《抱朴子》也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为道者必须先有善行,而孝道无疑是根本。
道家庄子更是提出了孝道的六种境界,即敬孝、爱孝、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
《道德经》有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所以要尊道而贵德,父母生育了我们,他们就是“道”与“德”,因此注重孝道就等于尊道贵德。
二、淡泊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身处世俗社会,每个人免不了会去追求名利,名气会让自己闻名,利益可以让自己收获颇丰,追名逐利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然而,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名利,为名利折腰屈服,成为它们的奴隶,这样的名利真的需要吗?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做人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努力让自己拥有淡然的心境,不要过于追求名利。
《道德经》还写道,名声与生命哪个更应该更亲近?生命与财物哪个更应该更重视?得到与失去哪个有害?贪求名利必然会让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贪得无厌,必然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淡泊名利,才能让自己清醒地面对人生,自然也会拥有福气。
南怀瑾大师说过:“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多少英雄豪杰在追逐名利中,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三、低调谦逊
《道德经》有云:“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
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到处充满着炫耀与张扬,有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会四处宣扬,整天将它挂在嘴边,然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太过于张扬高调,反而会招来祸患,从而与福气无缘。
庄子寓言故事里的河伯,看到细小的溪流都流进了黄河,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禁不住洋洋得意。
可是,当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时,看到了茫茫无际的海面,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黄河河伯对于小溪流来说也是伟大的,奈何他面对的是北海神,这正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做人也是如此,切不可骄傲自满,凡事保持低调谦逊,才能让自己不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四、积德行善
道家典籍《太上感应篇》在开篇时就写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灾祸和福报都是自己造成的,善良可以带来福气,而作恶会带来惩罚。
《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庆,“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就是这个道理。
“善”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道德经》里多次会遇到它,“上善若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积德行善不分大小,修桥铺路是善,救济穷苦是善,爱护草木也是一种善。
五、勤俭节约
老子在《道德经》说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三宝”指的是慈爱、节俭和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老子在告诉我们,对待物质生活时,要有一颗勤俭节约的初心。
《左传》写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大的德行,奢侈是一种大的罪恶。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还是在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都要有勤俭解决的精神。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一个家庭的兴旺也往往从节俭开始,保持节俭,也会让自己拥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