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临终前向聂荣臻请求:请给我的离婚妻子寄去一笔钱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1-16 04:45:56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秋天,中国抗日战场上,一位外籍医生在病榻前,写下了一封令人动容的信。

信中的内容既不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陈述,也不是对医疗事业的交代,而是一项有关家人的请求。

给他远在加拿大的前妻寄去一笔钱。

此人就是白求恩,自他踏上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起,便将救死扶伤的责任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

战争中的白求恩,不辞辛劳、不顾生死,救治了无数伤员,甚至献出自己的健康和安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么,这位为中国抛洒热血的加拿大医生,为何要提出这样的要求?他和前妻又是如何分离的?

人生挚爱

1890年,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

他祖父是一位医生,平日常对乡亲们施以援手,甚至时常为贫困人家免费诊治。

小白求恩从小耳濡目染,且对祖父的行医方式充满了敬佩,也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20岁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白求恩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随军医生。

在战场上,他亲眼见证了无数战士在病痛和伤痛中挣扎,许多人在等待救治时失去了生命。

而战火下,白求恩则忘记了个人安危,在手术台上不眠不休的救治着伤员。

这场战争不仅让他在血与火中历练了医术,更让他深深体会到医者肩上责任的沉重。

于是,战争结束后,白求恩选择了退役,对医学学习更加刻苦钻研,希望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并发扬救死扶伤的职责。

1923年,白求恩有的去英国求学的机会,在那里,他也遇到了人生挚爱——弗朗西丝。

他们初遇在大学校园的林荫小道上,那天,白求恩刚完成考试,一眼便看到弗朗西丝在阳光下站着。

她的举止优雅又从容,带着贵族女子特有的自信与独立,白求恩的目光被牢牢吸引,情不自禁地走上前攀谈。

交谈后,女孩的聪慧和坦率,让白求恩隐隐感到,她正是自己愿意守护一生的人。

后来,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他们时常在午后漫步,谈论各自的梦想与志趣,探讨医学、哲学和人文。

再然后,白求恩正式向她求婚,弗朗西丝答应了。

婚后不久,白求恩从医学考试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向巴黎、柏林等地进修学习的机会。

出身优渥的弗朗西丝甚至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支持丈夫去追求他所热爱的事业。

夫妻两人并肩作战,生活尽管清贫,但在两人眼中,这段日子是幸福的。

他们在街角开设了一间小诊所,诊所不大,但病人络绎不绝,渐渐在周围地区小有名气。

白求恩以医者仁心著称,时常为经济困难的病人免去诊费,这让弗朗西丝既骄傲又略感担忧。

他们的生活不富裕,夫妻俩已经为了事业缩减了所有不必要的开销,但丈夫总是毫不吝惜地帮助别人。

更不幸的是,伴随着诊所日益繁忙,白求恩的身体却逐渐透支。

一日,他因咳嗽发烧而不得不在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被诊断出了肺结核。

面对白求恩的病情,弗朗西丝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坚强。

她细心照料着病中的丈夫,始终鼓励他要积极治疗,但白求恩清楚地知道,这种病在当时几乎是无法治愈的,更有极强的传染性。

于是,他内心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他深知,弗朗西丝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己若是死在她面前,不仅会给她带来无尽的悲伤,甚至可能会毁掉她的未来。

因此,在一个深夜,他哽咽着对她提出了离婚请求。

弗朗西丝当即拒绝了,她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怎么可能在他最需要人陪伴时抛下他。

但白求恩却异常坚决,他反复劝说,甚至威胁如果弗朗西丝不离开自己,他将放弃治疗。

在他的多番坚持下,弗朗西丝痛苦地签下了离婚协议,忍痛离开了这个她无比眷恋的男人。

离婚后的白求恩忍受着病痛,开始试验一项当时尚属冒险的治疗方法——人工气胸治疗。

为了治病,他甚至将自己当作实验对象,一次次在自我试验中寻找治愈的方法。

最终,他的身体奇迹般康复,而这种冒险的自愈经历不仅帮助他战胜了病魔,也让他在肺结核治疗方面做出了极具影响的贡献。

康复后的他第一时间给弗朗西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表达了他深切的歉意和怀念,也希望她能再次接受他。

弗朗西丝在收到信后激动不已,且几经周折后两人复合,再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惜,复合后的婚姻却并未走向美满。

在加拿大期间,白求恩以活跃于医学界,工作日益繁忙,也不可避免的忽略了家庭。

弗朗西丝多次被忽视,也在多次的争吵与冷漠中选择了离开。

这一次的分离再未复合。

此后,带着对弗朗西丝的愧疚,白求恩开始将所有精力投入医学和援助事业,再未考虑个人生活。

战火中的坚守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积极响应,带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坚定的信念奔赴前线。

短短数月,他凭借出色的医术和无畏的精神,救助了无数伤员,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力量和意义。

1937年,白求恩在西班牙的战地救援中,得知了中国正饱受侵略的消息,中国战场急需一位具备现代医术的医生。

而他认为,这不仅是施展医术的绝佳机会,也是一次助力反法西斯战争的神圣任务。

怀着救治和国际主义理想,白求恩向加拿大共产党提交了申请,并得到了组织的支持。

1938年,白求恩辗转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当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中华大地被战火肆虐,前线医院人满为患,物资严重匮乏,许多伤员因缺医少药无人救治。

抵达延安的当晚,白求恩受到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从那一刻起,白求恩彻底融入到八路军的队伍中,成为他们的一员,而非只是一个外籍的医

生。

为了不拖累前线医疗资源,白求恩自带了数箱医疗器械和设备;

为节省资源,他将手术器材反复消毒使用,甚至将一块纱布清洗多次以供后续使用。

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吃糙米饭,睡简陋的行军床,从不提出任何特殊要求。

许多战士并不习惯与外国人亲近,但白求恩对战士们的关怀无微不至,面对八路军的战士们,他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

作为医生,白求恩深知,单靠个人力量无法在战场上救下所有人。

为了让前线的医护人员能应对战场上各种突发情况,他开设了简易的战地医护培训班,亲自教授急救、包扎等基础技能。

他在简陋的条件下制订了科学的战地救护方案,教授战士们如何应对枪伤、刀伤,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快速止血、包扎。

他还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救治经验倾囊相授,使得越来越多的战地医护人员和军医能够自主施救,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1939年,在河北涞源县的松岩口战斗中,前线炮火连天,伤员不断被抬入临时救护所。

白求恩连日连夜在手术台前忙碌,甚至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由于过度劳累,白求恩不小心划伤了手指,但他不以为意,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手术中。

他的眼中只有伤员的性命,却忽略了感染的风险。

临终遗愿

几日后,白求恩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浑身无力,手指的伤口也开始化脓。

看着自己的伤口,白求恩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可能感染了致命的败血症。

他尽量不惊动旁人,只是暗中叮嘱随行护士做好工作安排,尽可能不让手术中断。

但他的病情迅速恶化,高烧伴随剧烈的疼痛侵袭着他,身体每况愈下。

最终,八路军方面决定立即将他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医院救治。

病榻上,白求恩已经虚弱至极,但他仍对护士和医生们叮嘱道:“尽量节省药品,留给更需要的伤员。”

他的心中仍装着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战士”,并不值得被特殊对待。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病榻上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剧烈的疼痛已经吞噬了他的大部分意识,体温飙升、神志模糊,每一呼一吸都变得极为艰难。

在临终前,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了一封信。

这封信中他交代了对祖国、对亲人和战友们的最后嘱托,并特别向聂荣臻提出了一个请求。

希望给他远在加拿大的前妻寄一笔生活费。

1939年11月12日,这位伟大的国际医生安然离世。

这笔费用,最终在白求恩去世后,被按其遗愿从国际援华组织的资金中拨出,送至弗朗西丝的手中。

当弗朗西丝收到这份从中国寄来的款项和一封信时,不禁怔住了。

信中简洁地说明了这笔款项的由来,并传达了白求恩对她深深的歉意。

弗朗西丝读着信,眼眶渐渐湿润,她的记忆里,那些与白求恩分分合合的点滴如电影般闪过。

与此同时,她心中已原谅了白求恩,因为她知道,对方终究还是以自己的方式陪伴了她的一生。

结语

在白求恩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他不仅是卓越的医生、无畏的战士,更是一个怀揣深情的普通人。

临终的那封遗书和对前妻的最后牵挂,展现出他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白求恩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反法西斯战斗,也在于他用全部的温柔诠释了何谓“无私”与“担当”。

他的名字与精神,不仅镌刻在中国战士的心中,更在人们的记忆中凝结成一段不朽的传奇。

正因为如此,中国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多所医院,以此纪念他。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2023年11月12日 关于《1939年的今天,白求恩逝世|红色日历》的报道

新华网 2020年5月22日 关于《白求恩——伟大的国际志愿者先驱!》的报道

0 阅读:3

具光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