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秦基伟在家设宴招待一四川老汉:能够找到你,全靠邓小平主席

老章聊历史 2024-04-05 02:33:58

“老兵不会死,只是悄然隐去。”这是美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发表的《老兵不死》演讲中的一句话。

而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主要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名普通战士,则为这句话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在朝鲜战场上,一场激烈战斗之后,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老兵却失踪了。组织上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时,他只是四川一普通农民,种地30多年了。

为了寻找这位老兵,邓小平曾经说道:“只要他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心向光明,从“炮灰”到战士

这位老兵名叫柴云振,出生于四川省东北部岳池县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年仅17岁的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

在国民党军队里,贪污腐败成风。柴云振没少挨那些长官打骂,动不动就没有饭吃挨饿。

淮海战役打响后,柴云振乘机带着几名士兵投奔了解放军,被分到15军45师警卫连。

在这支队伍里,他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为穷苦人打天下谋利益的,他要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中,柴云振所在的小船冲在最前面。

上了南岸后,一处地堡阻住了前进的道路,不断有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柴云振滚动前进,用机枪朝地堡里一阵狂射。

事后才知道,这个地堡是敌人的一个前线指挥所,十几个敌指挥官被自己打死。柴云振荣立二等功,成了渡江作战英雄。

1950年12月,柴云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立新功

抗美援朝时期,柴云振任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七班班长。

1951年5月,柴云振所在部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在朝鲜艺浦里地区构筑工事,阻击敌人10天,以掩护大部队北撤。

朴达峰,山势险要,是敌军进犯的必经之路,也是志愿军第15军最后的防线,一旦被敌军突破,志愿军将无险可守。

1951年5月28日,美军第25师和加拿大第25旅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朴达峰扑来。

激战中,双方均伤亡较大。敌人已经攻占志愿军前沿两个山头,接近志愿军一三四团三营指挥所,情况非常危急。

营长武尚志带领仅剩40余人坚决阻击。同时命令该营7班班长的柴云振带领9名战士突袭失去的两个山头。

“你们要把山头拿下来!拿不下来,提着头来见我”。

时隔60年,柴云振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个命令。

柴云振二话没说,依然接受了任务。

占领志愿军阵地的敌人忙着构筑工事。 柴云振决定在夜间发起攻击。

他把9人分成两组,一组4人负责向敌人放冷枪,吸引注意力,一组5人隐蔽前进,从侧后方爬上山头。

天黑了,柴云振带领5名战士很快爬上了山头,消灭了阵地上的十几个敌人,夺回第一个山头。

其余十几个敌人掉头就跑,后面山头的敌人发现有自己人跑来,不好开枪。柴云振抓住这个瞬间机会,边追边打,又拿下第二个山头。

两个山头被拿下,堵住了敌人进攻缺口,但4名战友却倒下再没有起来。

敌人开始进行疯狂反扑,仗打到第七天上午,2号山头阵地上只剩下柴云振一个人了。看着自己的战友倒下,柴云振的心里头就像火在烧一样。

他来不及松口气,敌人又开始冲了过来。他利用有利地势,端起机枪轮番向山下扫射,将成捆的手榴弹扔向敌人。

前面的敌人掉头往后跑了。可是有四个高大的美国黑人从身后冲了上来。

柴云振扣动扳机,打死3个。敌人也射来一串 子弹,他手臂和腰部都受了伤。

他忍着巨痛,想要消灭最后一个敌人,可是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那个美国黑人可能要抓活口,扔下枪与柴云振扭打在一起。

柴云振的脸被敌人抓破,鲜血直流。敌人被柴云振抓掉了一只耳朵。

扭打翻滚时,柴云振的手向敌人的眼睛伸去,狡猾的敌人用嘴咬住他的右手食指,柴云振的食指被咬断。

那个黑人又抓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向柴云振的脑壳,鲜血直流。敌人以为他死了,急急忙忙往山下跑。

柴云振已经是半昏迷状态,他捡起敌人的枪就朝着黑人打去,枪响了,跑了十几米远的那个黑人倒下了。柴云振也一下昏倒过去。

朴达峰阻击战,他带领的班共歼敌二百余名,光他自己就消灭了一百多敌人,为志愿军兵团顺利北移赢得了时间。

1952年5月,经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志愿军第三兵团发布第一号记功命令:“给柴云振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

但奖章和证书却无人认领。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再也没有见到柴云振,在阵亡官兵的名单中也没有找到柴云振的名字。他去哪了?

一定要找到他

1980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到中国访问,邓小平会见了他。

在四川时,金日成谈到了四川籍的志愿军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赖永泽、柴云振。

金日成说道:“至今只有柴云振下落不明,不知道是否还活着,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已经进入朝鲜课本。”

正好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也在座。秦基伟回答说:“柴云振是原志愿军十五军的一名战士,朴达峰阻击战,英勇顽强,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接着又说:“抗美援朝期间,部队的伤亡和变化比较大,我们也寻找了好多年,目前还没有柴云振的情况,一旦打听到消息,一定及时向金主席报告。”

邓小平对金日成说道:“只要柴云振还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邓小平让秦基伟派人赶快去寻找,一定要找到他。

实际上,部队回国后,军长秦基伟让组织上找过柴云振。根据保存的花名册,给他所在县政府发过函,回函说没有这个人。

秦基伟

30年过去了,大海捞针似的寻找这个人,谈何容易。

说起寻找英雄,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叫李天恩,抗美援朝期间,他是志愿军十五军军部《战场报》的记者。

李天恩先是设法找到了柴云振所在部队的战友孙洪法。孙洪法说到:“柴云振中等个头,四川口音,断了一根指头。”

于是,李天恩在云贵川各省及至中央各大报纸刊登寻找英雄柴云振的启事。

大概半个月后,军部司令部值班室转来营门岗哨一个电话。哨兵说从四川来了一个老头自称叫“柴云正”。

李天恩激动地跑到营院大门口,只见一个50多岁的老汉,头上戴着圈圈儿草帽,穿着一身粗布黑衣裤,脸苍老得像开裂的树皮。

深藏功与名

老汉掏出自己的复员退伍证和残废证,说了狙击战的经过,这与部队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

柴云振还说起了回国以后事情。

当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病床上。柴云振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问了身边的护士,他才知道自己回到了祖国,这里是内蒙古包头市部队医院。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一年多后,柴云振出院了。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结束,他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部队。于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省岳池县大佛乡。

部队从朝鲜归国后,他也有过去寻找队伍的想法,但他不知道部队驻地在哪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本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既然复员回来了,就安心在家乡搞建设吧。

几十年来,柴云振从没有跟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人说过朝鲜打仗的事迹。周围的人也仅知道他是一个老兵。

1984年的一天,柴云振的儿子翻看《四川日报》,忽然看到寻人启事,报上要找的人太像爸爸了。

他拿着报纸回家,告诉了父亲。柴云振不以为然,说自己的名字和报纸上要找的人差一个字呢,自己叫“柴云正”。

儿子有点不服气,“振”与“正”在当地方言里音是一样的,况且父亲也断了一根手指。

在家人的坚持和劝说下,柴云振最后同意回部队去看看,也就发生了上述故事。

英雄找到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很高兴,他欣慰地说道:“找到了柴云振,我也就放心了。”

当年的志愿军老首长杨成武、洪学智等以及中央和军委领导都分别接见了柴云振。

北京军区司令员、原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还特地将柴云振请到自己家中做客,回忆往事,共叙当年。秦基伟告诉柴云振:“能够找到你,全靠邓小平主席。”

找到柴云振的消息很快传到朝鲜。1985年金日成亲自发出邀请,邀请他赴朝鲜访问。

柴云振到朝鲜后,金日成先后两次接见了他,并授予柴云振“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赠送给他两匹朝鲜产的名贵锦缎和两斤高丽参。

按照相关规定,部队需要补发给柴云振33年以来的工资,大约有上万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一笔巨款。

但是柴老说国家现在也不富裕, 拒绝去领这笔工资。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和困难,柴老也从来都不提。

柴云振被找到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在采访中,他不止一次说道: “我不是英雄,我的功劳只是没有丢阵地,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老兵,一个不朽的名字,一座矗立的丰碑,一盏不灭的航灯。向老兵敬礼!

0 阅读:10

老章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