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段子:
说现代人活得就像是一个待机的手机。
屏幕明明是暗的,后台却疯狂运行着无数程序。
这些程序,可能是白天迟迟未定的决策,可能是挫败之后的自我怀疑,可能是对还没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忧虑。
这些事情藏在后台,不停损耗着一个人的能量。
不但生活的节奏被打乱,日子也越过越糟心。
内耗,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没有人能真正替你背负,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洞见君在这里提供七个方法,助你养成反内耗体质,轻松走出心理内耗。
01

看过一个故事:
曾国藩早期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屡战屡败,给朝廷写奏报的时候,他感觉很没面子。
他的一个幕僚出了个主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奏报呈上去,曾国藩不仅没有被斥责,反而得到了表彰,夸他不屈不挠,奋勇无畏。
不得不说,这个幕僚是懂汇报的。
这当然是个段子,但曾国藩屡败屡战的精神却是真的。
无论什么败仗,他都能在失败中汲取教训,爬起来继续打下去。失败反而成了他的进阶之路。
《终身成长》里讲:
固定思维的人,遇到失败,往往就会一蹶不振,而成长思维的人,把所有失败当成自己的养料。
对于有些人来说,挫折是人生的打击,对曾国藩来说,挫折和耻辱,是滋养意志、增长经验的法宝。
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重塑认知,把固定思维升级为成长思维,把所有失败当成成事的前奏,那命运所有的打击都是在给自己充电。
02

不瞒你说,我其实是个拖稿大王,不到截稿日期写不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拖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内耗。
比起那些大牛,总感觉自己写得差点火候。
于是反复思量,迟迟无法动笔。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内耗的原因:过度追求完美。
其实问题也很好解决: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先搞一个烂版本出来,再慢慢调整。
告诉自己:
没有什么文章是一出来就完美的,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没有什么事情就一蹴而就的,做起来就赢了一大半了。
美国画家克劳斯说:根本没有灵感这回事,要卷起袖子,才有艺术。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始,一旦开启行动,你就没空内耗了。
03

看过一个故事:
小王去理发店剪了个头,但是没剪好,有点丑。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惴惴不安,生怕同事笑话他。
结果一天下来,谁也没发现他理发了。
下班之后,在他的提示下,同事才发现他换发型了。
心理学上有个聚光灯效应:
意思是说:人们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以为自己站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被别人审视。
其实恰恰相反,个人得到的关注度是非常少的,绝大部分人只关注自己。
自己的外表、情绪、糗事,很多时候并没有谁在意。
反倒是我们自己,不断纠结,反复内耗。
学会破除聚光灯效应,回收自己的注意力,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时候内耗就少了一大半。
04

前段时间,我家里人和邻居产生了一点纠纷,闹得很不愉快。
事情不大,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那段时间我上班心浮气躁,特别焦虑。
手头上的事情根本做不下去,总在担心这,担心那,不停内耗自己。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的经历。
如果有一件事悬而未决,就会一直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精力。
到头来,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这时候不妨学着建立自己的阻断系统。
建立一个焦虑储物盒,把让你焦虑的事情写下来放在盒子里,盖上盖子。
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完,然后再统一去处理。
拿破仑当年带兵的时候,也是千头万绪,不胜其烦。
但是他却发明了一个“抽屉法”。
他在大脑中划分了很多个的抽屉,凡是不着急处理的事情,一律放在抽屉里,然后关上。
这样这件事就不会消耗自己。
人的大脑就像是手机一样,如果后台一直有太多任务霸占着内存,不仅会变得卡顿,耗电量也会直线上升。
把后台的任务暂时关闭,收纳起来,这样才能减少消耗,让自己可以更高效地专注当下。
05

作家梁爽曾经提出过一个:“粘稠思维”。
意思是说:很多人的内耗,是因为缺乏边界感,经常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混杂在一起。
彼此之间纠缠不清,最后剪不断,理还乱
《小巷人家》里的庄超英就是如此。
为了给别人补课,反而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
两个高中生天不亮就往他家里跑,大人睡觉也睡不好。
他好面子,心里纠结,却总是拒绝不了,是邻居宋莹帮忙出头,他才得以把自己解救出来。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老好人。
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难以拒绝,自己明明一堆事,还是要替别人收拾烂摊子。
弄到最后,自己累得七荤八素的,别人还不领情。
我们现在常说:课题分离。
管好自己的事,别操心别人的事情。
树立边界意识,收束自己的能量,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06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堵车的经历。
我记得有一次,我赶高铁,但是起晚了,导致时间很紧张。
然后去高铁站的路上又遇到了堵车。
看着地图上大段的红色,我知道这趟车肯定是赶不上了。
然后我直接让师傅掉头,去小吃店吃了个早餐,然后改签坐下一班。
堵车这个事情就属于不可控的事情,它不会因为我生气、抱怨就会改变。
起晚了就是起晚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
我能做的,就是看看下一班高铁的时间,然后看看中间时间自己能安排些什么。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有这样一断话:
请赐予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予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不要让不可控的事情消耗自己,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07

这两年,网上一直在流行一种“发疯文学”。
宗旨是: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与其委屈自己,不如为难别人。
在过去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要情绪稳定。
但是情绪稳定的代价是自我的内耗。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
它们只会埋在心里慢慢腐烂,把你的性格慢慢扭曲,慢慢污染。
以前老话说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今当代年轻人奉行的是:忍一步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肿。
与其把自己憋出病,不如把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聪明人懂得表达出自己的攻击性,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疯狂内耗自己。
但是情绪的释放必须有度。过度发泄伤人伤己。
其实除了发脾气之外,去减压室、写日记、找朋友吐槽,也都是不错的方式。
▽
《庄子》里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苦难,来自刑具;内在的痛苦,则来源于自己与自己的冲突。
每个人都是自己内耗的制造者,也是它的终结者。
已经发生的,就让它过去;没有发生的,也不必忧愁。
不抱怨,不在意,不焦虑。
停止消耗,活在当下,倒掉鞋里的沙子,人生才能迎来新的转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