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打印度时众将有分歧,刘伯承出面镇场,一句话影响至今

元珊看历史 2023-04-19 17:27:04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中印大战爆发前夕,领导对于是否要同印度开战、如何部署兵力展开了激烈讨论。有的说:“干脆派上两个军过去,直接打到他首都”,有的又说:“要提前布置好作战策略,防止对方偷袭。”

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上午也没讨论出结果。关键时刻,毛主席临阵点将,安排刘伯承协助张国华负责对印作战的全体事务。

部队临行前,刘伯承叮嘱的一句话可谓影响了整个中印战争的局势,那么刘伯承到底说了些什么?这句话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刘伯承

大战前的纷争

提起印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人多、国家贫穷,然而在几千年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地,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扮演着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只不过到了16世纪,在西方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工业的同时,印度却在不断分割和内乱中逐渐走上了社会文明的下坡路。而孱弱无力的印度也成为英国扩张东方的头号选择。

英国殖民印度

随着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在印度愈加深重,本不强大的印度却在东方世界给了各国一个非常强盛的错觉,到了1849年,在印度人民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相继失败的起义斗争后,英国人靠着更为先进的长枪大炮,将印度全境彻底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而不少的印度人,竟然对英国人夹道相迎,200多年对印度的逐渐侵蚀也让英国在这里的统治权越来越具有了认同的法理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我国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占据战场优势地位,加之西方国家在二战期间的相继吃瘪,印度在甘地等领袖的带领下,又一次对英国殖民统治发起了冲击,这一次力不从心的英国只能将印度独立出来。而这也让世界许多不明真相的各国认为印度有和中国等国家一样。有争取独立自主的军事能力。

印度的成功独立对于逐渐复苏的东方世界力量来说既是好事也有着潜在的危险,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在东方势力的逐渐衰弱让长期以来备受欺压的东方国家又找到了新发展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相比于中国、朝鲜等追求和平的国家不同,3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让一代又一代印度人继承了西方人侵略扩张的本质。

刚刚获得和平独立不久的印度,不想着怎么发展经济,而是用英国军队逃跑时留下的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干起了欺负邻国的无耻勾当。

不过有一点印度人倒是比侵略他们的英国人有骨气,那就是不管你的国家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他都有胆量与之挑战,所以在印度的扩张历史上,既有越南等东南亚小国遭受侵略,又有苏联等国际大国深受其扰。而我国本是依靠和平发展的多项原则,在1950年印度刚恢复主权不久便与之建交,却没想到印度人狼子野心,拿着我国的给养补助到头来却因为各种争端问题与我国摩擦不断。

中印建交

1959年3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致信周总理,正式提出对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的中印近13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土地有直接管理权。为表明谈判诚意,中国多次顾全大局忍让印度的无理要求,并停止在实际控制线我区位置的日常巡逻,周总理更是在回信中表示:“双方应共同维护边境现状”。

但是印度却愈发无所顾忌,将魔爪伸进了我国西藏边境地区。1962年印度不顾多方反对,在西藏强行建立印度军事武装据点,并对当地西藏居民发生了打砸抢等恶劣行为,一场势在必行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也即将打响。

刘伯承临阵挂帅

1962年6月,随着印度军队正式踏过“麦克马洪”线,我国守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与对方多次爆发正面冲突,结果导致:24人不幸牺牲。我国也连续7次向印度和联合国发表抗议,可效果甚微。面对印度人步步紧逼的侵略野心,毛主席急忙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印度问题进行讨论。

会议仅有两条议题,第一项议题是中国对印反击战要不要打,当时因为我国正处在西方国家反华势力的合围中,是否要对印度采取缓和团结方式争取和平,但是此时会场上的绝大多数将军都表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那么既然决定了要打,这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打?谁来打?面对会场上各位开国元勋的同仇敌忾,毛主席燃起了一支烟说到:“我想了10多天,我也没想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一次次的跟我们搞摩擦,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打的问题了,而是人家逼着我们打我们也不得不打了。”

看着会场下严肃的气氛,毛主席突然半开玩笑的说:“人家印度也是参加过二战的国家,战斗力也不错,你们说我们有把握打赢他们吗?”这番话可是让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当初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毛主席都是信心十足意气风发,今天怎么自己懈自己的气了。

张国华

此时中将张国华突然站起来说到:“主席放心,这场战役我们一定打的赢。”虽然当晚会议结束后,就如何出兵印度仍未讨论出最终结果,但其实毛主席这是在试探各位与会将领,看看谁有必胜的参战决心,不久,毛主席也在心中暗暗敲定了此次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

一天后,毛主席把电话打到了刘伯承的办公室,询问他对此次出兵印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刘伯承说:“西藏地区局势复杂,又涉及到宗教民族问题,这场仗肯定不好打,我的建议是可以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的水路,开辟第二条战线,论实力来说我们比他们强,但是也要做好万全准备,最好选择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指挥官。”

毛主席

这番话一说,毛主席在电话的另一头放声大笑:“咱们俩可是想到一块去了,我也觉得他担任总指挥最合适。”这个‘他’就是会场上表决心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在收到中央军委的调令后,张国华不敢耽搁当即组织军队高层就战略部署进行商议,几天过去后,内部意见的不统一让张国华心力交瘁。张国华打仗虽然是一把好手,但是他才不过47岁,也从来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加上他本身性格比较急躁有的时候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

张国华

为了顾全大局,毛主席又临阵点将,给张国华派去了一位定海神针——刘伯承。

虽说现在的刘伯承已经70岁有余,但十大元帅的威名又有几人不知道,刘伯承也曾亲自指挥了西藏的解放战役,对西藏地区的局势和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毛主席派刘伯承在军中坐镇,是给大家打上一剂强心针。

张国华等人时不时寻求刘伯承的建议,不过刘伯承却很谦虚,一次商讨结束后,刘伯承将张国华叫到一边:“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是你,我只是个编外的参谋助手,有什么我想到的会及时跟你沟通,大事小情你要自己做决定,不用事事问我。但是有一点我要告诉你,这一场战役我们的对手实力不容小觑,你也要跟所有的指战员、战士说清楚了,千万不要轻敌大意。”

虽然一时间对老首长所说的“不能轻敌大意”摸不清具体含义,但是张国华还是恭恭敬敬的敬了一个军礼,他知道老首长向来不打无准备之战,而这再寻常不过的一句提醒却没成想成为了这场战役取胜的关键所在。

大战一触即发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部发起全面进攻,张国华和何家产两位司令员分别率部进行反击。张国华负责的东部边防作战任务可谓情势险峻,为了尽快取得战场优势,张国华下令东部边防部队兵分三路对印军进行阶段攻击。

其中右翼主攻部队在强渡克节朗河后,迅速将卡龙等地区的印度部队迅速剿灭,左翼部队则负责扫清克宁乃桥的驻守印军,迂回部队克服原始森林高山密林和复杂第地势环境,从后方包抄印度军队。

这一场战役中,东部边防部队也仅仅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清除了克节朗河一带所有的印度驻守士兵。大部队汇合后刘伯承和罗瑞卿及时下令:“兵分五路乘胜追击,准备向印军指挥大本营发起总攻。”

克节朗河

当一份份捷报传到国内时,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向印度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发去了嘉奖慰问电报,接连的胜利也让不少国内外的解放军同志开始轻视印度。10月24日,我国也向印度发去停战协议,要求暂时停战重开谈判。

按道理说处于停战谈判阶段,两国都应该遵守协约规定停止武装冲突,但此时刘伯承感觉印度人不可能善罢甘休,一个电话打到了张国华的作战室:“切忌不可轻敌大意!”

刘伯承指导作战

有点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张国华看见这几个字不由得心头一紧,他知道这是老首长在提醒他要注意对方偷袭。果不其然,印度政府单方面撕毁了我国提出的谈判协议,11月中旬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二阶段正式打响。

而仅仅5天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剿灭大批的入侵印军,彻底消灭了所有在我国西藏地区所建造的印军据点,印军已无险可守彻底败退。在战争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毛主席于11月20日做出了中国边防部队全线后撤的决定。

为了维护中印两国政府和中印人民的革命友谊,毛主席在做出停火后撤决定的同时,要求解放军将战时缴获的战略物资、俘虏的印度士兵一并交还给当地政府,这一从古至今绝无仅有的战略决策也赢得了国内外各大媒体和军事专家的一致认可好评。

1963年2月当张国华回国向中央军委汇报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作战情况时,张国华重点谈到了刘伯承元帅提出的两次建议:“当时我下连队进行走访时,士兵们一致反映的是印度兵没什么了不起,不是跑就是装死,简而言之就是部队轻敌情绪非常严重。在此期间刘伯承老首长两次对我们提出了不可轻敌大意的建议,不仅给我们鼓舞了士气,更在功败垂成的关键时刻敲响了警钟,我觉得这是这场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关键。”

听完张国华的汇报后,毛主席当即表示:“几百年前金兀术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可今天来看,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啊。”

对印自卫反击战

尾声

历时一个多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刘伯承用一次完美的运筹帷幄为他的指挥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虽然刘伯承元帅没有亲赴前线督阵,但是前线的每一个变化和战况都牵动着他惴惴不安的内心。

他屡次告诫张国华的那句“不可轻敌大意”也直接影响了战略局势。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生活处事,“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再重要不过,正所谓一将无能三军受累,对于指战员来说,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打胜仗,更重要的是利用最小的战损比获取最大的战略成果。

这场战役的胜利和成功,凝聚着刘伯承的心血,也印证了他一声谨慎的写照。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者发出你的感慨!作者将实时互动。

10 阅读:3090
元珊看历史

元珊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