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着无数英灵的八宝山静静地躺在一片山林之中,置身其中,鸟雀呼叫,林荫匝地,顺着道路直行,会看到一块块墓碑肃穆地矗立大地之上。
每一块墓碑背后都藏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为了一个崭新的国度,曾经上刀山,下火海,历经千难万险。
那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在身后化为一段段传奇的故事,故事前镌刻着英雄的名讳。虽然一笔一划书写起来相当轻松,但和英雄的经历一结合,名讳就呈现出无比沉重的力量。
阎又文
在碑林的某一个角落,有这样一块墓碑,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阎又文。介绍简单明了,1962年离开人世,曾任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介绍如同一团迷雾,使得他的前半生直接被隔绝到彼岸。连他的子女也不清楚彼岸到底是什么?闫又文是谁?若是仅仅担任过某局的局长,又岂能被卖到八宝山呢?
事情要从1914年开始说起,那一年阎家多了一位公子,父亲为你取名又文,希望他在学业方面取得一番成就,将来为国效力,光耀门楣。
阎又文不负父亲期望,十九岁便考上山西大学法学院,然时局动荡,学校也受到影响,阎又文不肯听从父亲的劝告到国外深造。
他意图效仿班超投笔从戎,于是毕业后他进入“情报侦查干部培训班”,习练军中必备的技能。那时候他心目中理想的圣地是延安,他以为那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培训班结束不久后,他遇到一位名叫潘纪文的人物,彼时正处于1938年,因为日寇的入侵,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潘纪文介绍其正式进入我党,然而为了工作的需要,潘纪文要求按照原来的规划,继续到傅作义的麾下工作。
这一项看不见硝烟的工作,隐秘地潜伏在敌人的身边,甚至在被同志误会后也不能争辩分毫,这些人必须做到:有苦不能说,有气不能叫,同时顾全大局,任劳任怨。
阎又文二话没说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统一抗战时期,由于双方一致对外,他的任务就是静寂,保护好自己,待有需要时再找人去唤醒。
就这样七年的时光堪堪而过,有时候连他都会产生一种错觉,难道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仅仅是一场梦境吗?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同志和自己牵线搭桥?
其实就在那个时候,延安决定派遣王玉去唤醒这位潜伏了多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傅作义身旁机要秘书的人物。
只是延安方面不敢确认,经过这么多年,对方的信仰是否已经动摇?经过商量他们最终选择相信同志。
王玉出发了,去往当时傅作义的驻地——绥远,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他伪装成同乡亲戚的身份,去接近阎又文,两人之间没有任何事先约定的暗号,如何接头?
在办公地点,王玉仅仅是寒暄,以防隔墙有耳,不敢透露真是的身份。后来,他得以进入阎又文的家中,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冒险举动,说道:“我从延安来,阎又文同志。”
阎又文将信将疑,毕竟对方的真假还不能识别,直到王玉拿出证据,阎又文说道:“同志,我终于等到你们了。”
情报工作
当时是的战争处于胶着时期,一条情报胜于千军万马,阎又文担任的军衔是上校,是傅作义的亲信,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情报线。
当时延安方面规定,阎又文只能单线和王玉联系,而王玉只能单线和时任社会部主任的罗青联系,罗青也是单线和社会部的代理部长李克农联系。
同时给王玉下了死命令,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护好阎又文同志,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极大,一方是小米加步枪,一方是美式机械化部队,延安方面制定了以时间换取空间的纵深战略。
然每一场战役都需要综合对比交战部队的实力,阎又文凭借独特的机要的地位,多次将地方的作战方案拿出,使得我方多次躲过预先设置的陷阱。
一次,傅作义找到他,说道:“小阎,写一篇文章,要长我军士气,灭敌军威风。”长期隐秘战线的工作,使得他早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
他镇定地点了点头,返回后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回了延安,主席接到消息后,立刻命令,安排其写一篇激情澎湃的文章,言辞要犀利,骂娘要骂得不留余地。
主席深谙请将不如激将的道理,此举的目的就是激将。两个从未谋面的人物在同一理想的支撑下,达到了心意相通。
他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文章惊天地,泣鬼神,连南京方面看到后都叹为观止,直接放到《中央日报》最醒目的位置。
而延安方面则命令将报纸传至连级以上的干部,干部读完后义愤填膺,大骂阎又文。
后来在傅作义和平起义后,主席在看到他后,曾意味深长地夸过他:“你的文章写得好啊!”不知内情的人物认为主席在暗讽他。
而深知内情的人却寥寥无几,平津战役能够不费一兵一卒,阎又文功不可没。后来傅作义投诚,为了更好地劝服国民党部队,他依然潜伏在傅作义身旁。
这期间他未有过怨言,而是如古人一般,以诗明志:独怀凌云志不凡,干高枝大拔群巅。阳春三月花似锦,英雄树下赞木棉
他的孩子也常常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旁人误解,甚至影响工作,但是他从未告诉孩子们自己真实的身份,甚至在1962年,他去世的时候,身份也是永远的谜。
直到1997年王玉写了一篇为其正名的文章,大家才真正了解,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即使身在敌营多年,也从来没有改过自己的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