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五台县学校的恢复和发展
小西水历史
2025-01-07 10:41:01
1937年秋,由于日寇侵犯,人心慌乱,五台县内多数学校曾一度停办。之后,紧随着根据地的创建,各区高小和村小学相继恢复。这时的学校大都成了当地开展抗日斗争活动的重要阵地,与旧日的学校大不相同了。豆村五高小停办后,9月初,在区动委会的领导下,在原高小旧址创办了国难学校,招生一百多人,教员二名,文化课只上语文、算术,注重军事课和政治课,还到耿镇慰问伤病员,年底即停办。翌年元月,复办五高小,有七个班,学牛一百五十余名。校内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由郑修齐任支部书记,还在学生中发展十几名党员。
东冶沱阳高小亦同时恢复,有三百余名学生,四区区委配备了新教员,在学生中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先后由郭效岳、张文昭任支部书记。三高小在窑头中庄恢复,有三个班,一百多名学生,师生经常教唱抗日歌曲。这一时期虽短暂,但却开创了学校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新局面,对此后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日寇进犯五台时,敌占区的学校都停办,根据地内的小学尚继续开课。豆村五高小创办了游击学校,从此以后,县内出现了两种学校:一种是抗日学校,为根据地所办,多在山区,讲授抗日课本,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一种是抗日两面学校,敌寇袭来就搬出日伪课本,支应一下,敌人撤走,又照常传授抗日课本,或者是私塾时期的传统读物: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
1939年3月,晋察冀边区二专署在五台候家庄创办了民族革命中学,由校务主任康瑞华主持工作,办学宗旨是培养抗日干部。教职员十九人,学生最多时五百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五台的青年学生。是年,阎锡山派人来接收民中,遭到师生的抗议和拒绝。学生愤然提前毕业,参加抗日,学校也随之解散。
1940年2月,县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了文化合作社,除经营文化用品外,又担负了翻印小学一至四册语文课本的任务。他们用蜡纸刻版,手工油印,由看守所犯人装订成书,然后发往各区学校。虽未能全部满足各校需要,但起到了所编课本样本的作用,一直坚持到翌年七月。
1941年上半年,县内新划的十个区分别办起了高级小学校,县政府配备了较强的领导干部任校长。与此同时,根据地内许多偏僻山村、历史上从未办过学校的山庄窝铺,如天塔梁、阳窝、小峪、腔水沟等小村,也办起了初级小学校。这样学校教育不但没有被战争摧毁,反而向普及方面扩展。这年秋季,日寇进行疯狂大扫荡,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的有郑修齐领导下的李家庄一高小,白汉文领导的虎汉六高小,还有五区张子文领导的大南坡、潘家峪两校,七区张久成领导的蒋坊一校和赵宏图领导的峨峰高小等。这时的小学公开合法化,而高小则是游击式学校。
1943年,三高小恢复,校址设庄东峪口,借用民房,于第二年回到陡寺寺院原校址。直到1944年,学校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地共有小学二百一十三座,其中包括大甘河、石村、建安、潘家峪、李家庄、虎汉、蒋坊、东峡八座完小,并且逐步由游击学校转向稳固的正规学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