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发布讲述九江风俗文化的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和“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较长,分为上下两篇连续发布。
九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土著居民们以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九江历史文明重要的一脉——九江美食文化,则是其中的一方瑰宝。
九江“途通五岭”“势拒三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被称之为川、陕、桂、湘、鄂、皖、赣的“七省通衢”。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使得九江自古以来即成为“来商纳贾”的都会,明清时期还是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这种集散、聚焦之地理优势,又使九江饮食得以萃取宇内烹调技艺之精华,凝聚吴楚饮食文化之神髓,以其独特的风味倾倒了海内外无数食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烹饪界处处传唱着春天的故事。川、湘、鄂、粤等各种菜系汇聚九江,各派名厨名师云集九江,饮食风味主体逐步形成了博采南北风味之长,并蓄江南水乡之秀的美食特色文化,因而九江佳肴迭传,美点盈市,诗人词曲称颂不绝。与此同时,这些风格、内涵、魅力之美的饮食文化,也融入到九江地区岁时节日,社交礼仪,日常生活中。
1952年九江振兴菜馆餐票 收藏人:张廷
几千年来,岁时节日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己成为传承地域文化,和谐天人关系,点缀和丰富生活内涵的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岁时节日是由饮食和娱乐游戏等两大部分所构成的,在这两大部分所组成的物质外壳之下,则充盈着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文化内涵。
非常有趣的是,几乎九江所有的节日活动,都有些“有根有据”的美食典故和说道,根据不同季节和节令,有种种应时美食。如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贮藏印子粑、豆粑,印子粑、豆粑可烧、炒、蒸、煮,风味各有特色。山区有水碓年粑,因舂得透,滑糯异常,又不粘牙。多数地方吃年夜饭要吃炒年糕,以求“年年高升之意”。
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九江人一定要吃汤圆或元宵,汤圆和元宵有芝麻桂花糖馅、肉馅之分,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幸福。到清明节吃艾青团;立夏节家家尝新,吃刚下来的鲜蚕豆,蒸米粉肉;五月初五端午节悬蒲艾,包粽子,煮茶叶蛋,饮泛雄黄酒,系彩辟恶;近水居民竞龙舟……以角胜负,或饷以酒食,胜者得之,曰“夺标”。
八月十五中秋作饼相送遣,具菱藕瓜果为赏月之宴;九月初九重阳节吃重阳糕,以食糕代替登高以避灾。重阳糕用糯米粉、砂糖、红枣等制成,用旺火蒸熟,吃时用刀划成菱形或方形,其味甜绵糯,十分怡人;腊八日造粥,杂以饧(一种饴糖)团果饼祀灶神。
重阳糕 编者配图
饮食活动延伸到九江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各个方面,由此就出现了社交礼仪食俗及美食。亲朋好友之间交往最多,每到亲朋好友遇到重大事情,如结婚、生孩子、乔迁、患病等,总是要送些礼物去,而主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款待客人,把饭菜安排得丰盛些,尽量摆弄几种美食,让客人满意而归。人们谈买卖、做生意也习惯于拿出美食边吃边谈,往往饭吃完了,生意也谈成了。
“无鱼不成席”九江自古为鱼米之乡。菜品中有鱼,意思是年年生活有富余,所以桌上通常有一道“全鱼菜”。一些时节,如在除夕年夜饭这道鱼菜不能食,以示年年有余;还有些地方只能食鱼的中部,不动头尾,表示主人办事有头有尾。鱼席,顾名思义是指以鱼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宴席。“浔阳鱼席”全席的食品雕刻、冷热菜、汤及点心所使用的主料均用鄱阳湖出产的鱼、虾、蟹、鳖及其野蔬、鲜果等烹制。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烹制精细、造型别致、味型味别独特。全席菜肴搭配和谐,色香味形独具匠心。
1987年出版的《简明中国烹饪词典》对“浔阳鱼席”介绍:“浔阳鱼席是九江市名肴。九江素称鱼米之乡,擅烹各种鱼肴。浔庐餐厅的烹饪大师们采用新鲜的鱼、虾、蟹、鳖等原料,制成四冷碟、万年青、酥鲫鱼、鱼松堆、盐水虾;四热炒:煎鱼饼、花桿鱼、卷筒鱼、芙蓉鱼;六大菜:金钱鱼肚、绣球桂鱼、网油桂鱼、冰糖鱼脆、明月挂鱼、红酥鲫鱼等名肴,皆脆嫩鲜香,爽滑适口,回味无穷,全席颇具特色。特别是该餐厅名师烹制的“清蒸鲫鱼”更是节令名肴中的上品。
“小浔庐”餐厅的松子鳜鱼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九江口味迥然不同的美食小吃,见于食谱、民间者,不下数十百种。其中,有的已随岁月而流失;有的因年代绵远而鲜为人知;有的则经久不衰,依旧见诸市井之间。如盐茶鸡蛋、糯米水子、清汤、炒糯米、油炸豆腐、二来子油条等等,在当今的九江早市、夜市、街头巷尾、车站、码头随处可见,且为百姓常用食品。这些美食的历史都不下数百年,是九江早年的传统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工具和工艺的改进,以及用料的考究,各种美味小吃也愈加精美和丰富。2021年,九江“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新鲜出炉,与此众多的美食,其充分展现了九江美食的特色。
九江美食小吃的经营也很有特色。一种是开店设摊,店名商标讲究有文化底蕴。还有一种是挑担流动的经营。担子是一根微弯的,两头翘起起的竹扁担,一头设有锅灶,装有美味小吃,另一头是装着碗、筷、匙、勺及各种作料和小抽屉,看起来像只骆驼,故称“骆驼担”。九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的《九江老字号》书中,对此有生动的描写,著名的民俗画画家陈尚秋先生还配上插图。
骆驼担 编者配图
美食可以治病。懂点中医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个医药学孙思邈,他不但是个高明医生,著有《千金要方》,流传至今,而且又是个深通养生之道的学者。他主张食物治疗病痛,在《千金要方》中特辟《食治》一章,畅述此义:“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九江人深谙此理:端午节各地有吃苋菜的食俗,苋菜有清热利尿的功能;还有吃红烧鸡、炖老鸭汤等,称其有清热降火之效;兴吃大蒜,俗谓吃过大蒜,如遇雨或下水时,水不会渗入肚脐,有“端午不吃蒜,要被鬼来钻”之谣。都昌老百姓重阳节兴吃糟,以为当日吃糟能活血化痰舒筋和骨。彭泽居民腊月初八日则喜合瓜果豆米煮“腊八粥”,俗传吃了腊八粥,可除寒保暖,祛病延年。修水艾米果,是用洗净的鲜艾,加少量碱煮至熟透,滤干水,揉烂再配以适量糯米粉搓匀做成,蒸熟食之甘中带苦,嫩而不腻,不仅风味独特,且能温肺暖脾,散寒除湿,有防病保健之效。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九江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兴于明清之际,成于民国时期,发于新中国建立后,盛于改革开放,其内涵正如《九江美食》所载,九江美食文化大多与历史名人、伟人及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崔老师这篇文章,从高档菜肴到市井小吃,从节庆饮食到各县特产,将九江特色饮食几乎全部涵盖。因此,本篇也可以称为“九江饮食文化”,或者是“九江特色饮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