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凭什么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英明果断橙子 2025-01-14 15:15:20

从古至今,那流传久远、名垂千古的诗词歌赋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它们要么通过优美的言辞勾勒出宛如诗画般的美妙情境,要么凭借精妙的用典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着实让人沉浸其中,忍不住连连称赞。

存在这样一篇文章,其摆脱了常规文学作品对华丽的追求,以一种直白且质朴的模样呈现,然而却仍然能够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这篇文章便是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

为啥它能够这般别具一格,被众多名家视作经典呢?

《出师表》绝对是一篇特别神奇的古文,说它人人皆知,那是毫不夸张。和那些同样闻名于世的诗词歌赋相较,它的形式比较特别,是一篇“表”,归属于公文一类。就因为它是公文,在整篇《出师表》中,很难发现有刻意堆砌华美词句的情况,也很少有大篇幅引用经典事例的地方,其字里行间体现的,全是直截了当、朴实无华的言语,甚至可以讲是平平淡淡。

就这样一篇貌似平常的文章,在历史的漫漫进程中,被后人频频提起,也被许多名家当成经典,陆游更是给予了“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样极高的评价。那这文章到底是靠啥得到这般荣誉的呢?

答案其实就是个“情”字。就像明末清初文学家丘维屏说的:“把《离骚》中幽深隐秘、神鬼奇幻的痕迹都去除,就能领会到其中的情”,我认为这话真是太恰当了。

只有这样真挚深切的表达,才可摆脱文字技巧的限制,回到最为纯粹的模样,从而给读者带来更为强烈、直抵内心的触动。

它好比父母出门前给还没上学的孩子留的一张纸条,里头全是关心和嘱咐;又像是诸葛亮给刘禅的关于蜀汉大臣的使用指南,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热切盼望;还像孔明先生在要去那不知祸福的战场前,留下的最后的一番话,每句都充满深情和留恋。

您可别以为这是在说大话,在汉末三国那乱得不行的年代,从一开始的典韦、郭嘉,到后面的关羽、张飞、夏侯惇,就连孙曹刘里的刘备也一样,他们每次出去打仗,哪个人都不敢说自己肯定能平平安安地回来啊。

在《出师表》中,不舍、担忧、决然、毫不退缩等多种繁杂情绪相互融合,让人读着觉得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而这诸多情感汇聚一处,说到底其实就是“责任”。

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理解。现在回过头来瞧瞧,那些自媒体专家在探讨蜀汉北伐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差不多都能有个论断:单说人口、经济实力这些方面,那肯定是个没法完成的事儿。咱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明白这一点,像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他咋可能不明白呢?

其实在西南这一个角落待着,也不是不行。可刘家代表的是汉室的正统啊,曹丕都当皇帝了,他们要是不去攻打,那就相当于把立身的根基给丢了,皇家的威严也就啥都没了。

也许刘禅能不在意这份尊严,然而当了一辈子汉室宗亲的刘备,那是无论怎样都割舍不下的。虽说刘备已经去世,而诸葛亮作为在白帝城接受托孤的人,这沉重的担子就得由他挑起了。当然,他本来也能够选择躲开,回南阳去过自己的生活,可他并未这样选择。

小时候读《出师表》,没怎么弄懂其中的责任,就觉着诸葛亮是个很忠心的好臣子。后来,年龄大了,经历的事也多了,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和不顺,当然,倒也没到那种关乎生死存亡的地步。

不过呢,好多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明知道有些事特别难办,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还是决定去做。在这种时候,能促使我们不惧困难、勇敢向前的,其实就是“责任”。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那种关联和情感,会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尝试,鼓起劲儿往前冲。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讲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落泪之人,必是不忠之人。”咱现代人虽不用一读就掉泪,不过也许随着年岁的增加,会愈发地被这其中蕴含的责任力量所打动呢。

《出师表》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情”和“责任”,此篇历经千年仍未褪色,不断警示着我们责任的重要性。期望我们都可以从此文中获得力量,在人生之路上,担起责任,奋勇向前。

0 阅读:41
英明果断橙子

英明果断橙子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