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等待者,褪色的“马路江湖”
街道边的老杨树又绿了。襄阳52岁的张师傅把卡车停在路边时,习惯性往车窗外望了望。几年前,这条街停满了红色、蓝色的大卡车,车头挨着车尾,司机们蹲在树荫下打牌、泡茶,不时有货主前来找车。机灵的卡友把车擦得铮亮,期望给车主留下好印象。“那时候多热闹啊!”张师傅怀念与感叹着。现在呢?街面上零星停着几辆卡车,仅有的几个司机缩在驾驶室里划手机,偶尔下车也是匆匆扫码买瓶水,连个笑脸都难得见到。唯一没变的,是街角的修车补胎店,老板还是和熟客寒暄几句。

图片来源:中汽兄弟南宇辉
中汽兄弟的会员群里,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不少卡友拍视频感慨:那些曾经聚集等货的老地方,如今只剩下零星几辆车。曾经的“司机市场“如今成了“沉默停车场”,连路边卖水果小吃的小贩都不来了。
变化藏在冷冰冰的数据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研显示,全国公路货运场站日均滞留车辆从2018年的12.6万辆暴跌至2024年的4.1万辆,“等货超过3天”的司机占比从45%腰斩到11%。活儿多了,路边儿等货的卡友少了,但是货源质量差了,卡友更忙了,钱却更难赚了。
方向盘连上数据网:
找货、交流及熟客变化
“以前我们是'马路游击队',现在成了'手机守夜人'。”鹤壁张师傅晃了晃手里的智能手机,屏幕上的货运APP正不断弹出新货源。他记得2016年在河南兰考等货,三天没接到一单,最后只能空车回家。如今每天盯着手机刷订单,却总觉得好货源越来越少——要么是运费低得刚够油钱,要么是装卸货时间拖得人熬不住。现在这日子啊,真是连轴转!以前在路边等货,好歹能蹲树荫下和卡友聊聊天、打个盹,现在手机不离手,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单。
线上议价成了家常便饭,却再没了往日的人情味。信阳老刘还记得,以前司机和货主讨价还价,总能从“油钱涨了”聊到“孩子上几年级”,现在在APP聊天室里,对话精简得像发电报:“能装吗?”“几点到?“少500元,行就接单。”谈不拢就拉黑,连句“再见“都没有。

线下关系网像退潮的海水般迅速消失。陕西的华师傅跑了25年运输,曾经靠100张货主名片撑起半个业务量,现在这些名片都躺在抽屉最底层。现在不少工厂业务不成了,人员变动很快,找不到能说上话的了。“去年去潍坊找老客户,电话打过去,要么是空号,要么说'我们走平台下单',连句'华师傅最近好吗'都懒得问。”他摸着名片上模糊的字迹,仿佛在触摸一段正在消失的江湖。
车轮上的社交:
从“车厢夜话”到“点赞之交”
数据说话的时代,卡友们的社交圈也变了。以前在物流园,晚上总能凑些人喝酒聊天,分享哪里修路、哪里运费高。现在呢?每个司机的微信里都躺着七八个卡友群,消息弹窗此起彼伏,内容却越来越功利。“某平台又扣信息费了”“举报虚假货源要这样操作”“今晚**高速封路”。重庆的老李在一个200人的群里两年,只见过几个人的面,共同话题很少,“聊微信不如去刷快手了”。

图片来源:中汽兄弟南宇辉
有些东西终究变了。“以前遇到困难,喊一声,不少附近的卡友都会来帮忙,现在,群里静悄悄。现在效率是高了,可开着车路过抛锚的同行,连停都不停——怕耽误抢单时间。”西安的胡师傅无奈地表示:“好在卡车兄弟俱乐部的卡友们还行,现在真要帮忙,主要就是找他们。”
2021年河南暴雨时,胡师傅也号召自发组成“救援车队”,计划往灾区送物资,虽然最后没能成行,还是有不少卡友响应,“现在再有什么事,哎,不提了。”胡师傅望着窗外,声音低沉。
年轻司机倒是适应得快。28岁的小陈熟练使用语音下单、电子签约。他的抖音关注了几十个卡车博主,最喜欢看国际国内行情解读,国六车辆维修等这类硬核内容。“以前的卡友靠人脉,我们靠网速。”小陈说,他很少和线下的司机交流,觉得在直播间跟同行交流更方便。
家庭关系的“移动化”与无奈的妥协
变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宜宾老赵的妻子每天都会通过APP查看他的位置。有次他在陕西偏远山区信号不好,妻子以为他出了意外,打了十几个电话。“现在驾驶室成了移动的家,5G流量也便宜了,闲下来就能和家人视频。”老赵说。视频方便了,可和线下朋友联系越来越少了,活儿赶着活儿,虽然运价不好,但不跑也不行,总要混口饭吃。
高强度的运输让老赵的健康也在悄悄被改变。一辈子没近视,临老视力却下降了,颈椎也出了问题,肩膀硬得像石头一样。“以前等货时还能下车活动,现在盯着手机抢单,一坐就是几小时,不出问题才怪!”
但抱怨归抱怨,没人能回到过去。老赵的儿子去年买了新车,专门跑冷链运输,全靠线上平台接单。“他大学毕业,原本不想让他干这行的,不过好工作实在难找。”老赵摸了摸方向盘,叹了口气,“他说我那套老办法早过时了,现在得用数据算路线、算成本。他脑子灵活,也许会比我走得远。”
希望或是失望:日复一日的未来
又到了黄昏时分,“一两面,多放点牛油”,在路边不知道关了又新开多少次的饭馆随便吃了碗面后,张师傅发动了卡车。车载屏幕亮起来,他看了眼后视镜,后视镜里,国道边的老杨树在春风里摇晃,树下的不锈钢桌上,不知谁放了一个生锈的搪瓷缸子,像极了十年前他常用的那个。卡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路面,也碾过那些渐渐消失的等待时光。前方的路还很长,驾驶室里的屏幕还在闪烁,照亮每个在数据洪流中奋力生活卡友的面庞。

中汽评论:
虽然有千万个车轮碾压出的生存智慧,但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在数据与人情之间,“马路等货人”终在数字化浪潮中逐渐退场,那些留在国道边的烟灰缸、记满货主电话的笔记本,终将成为公路货运史的注脚。新一代卡友正握着方向盘驶入数据交织的迷宫。时代在变,个体卡友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坐标。“个体货运经营者”正成为“新一代数字打工人”,转变的刺痛,新变化带来的疲惫感,侵袭着每一位卡车人。
卡友们需要关怀,卡友们需要更多新的关怀,祈盼有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