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他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洪武元年,称帝应天府,国号大明。
朱元璋在位期间强调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严惩贪官,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屯田,兴修水利等,在朱元璋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毋庸置疑,朱元璋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但他的为人却受到许多人的抨击,很多人指责他是一个嗜血残忍的昏君,赵翼评价其: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朱元璋的人品之所以受到质疑,其实就是因为他滥杀开国功臣,三十四位开国功臣,有的封为国公有的封为侯爵,但是不久这些人都被杀,只有四人算是善终,最终病逝。
古语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君主向来是可以同生死,很难共富贵的,他们忌讳功高盖主,朱元璋更是不能免俗。
登基后他就开始大开杀戒,胡惟庸和蓝玉案牵连众多,三十四人中有三十人都遭遇不测,但是有四个人却在这场屠杀中活了下来,他们有什么特殊本领吗?
沉敏谨慎
汤和是明朝开国名将,参加郭子兴起义军,随着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地凤阳,洪武二十八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身份比较特殊,他跟朱元璋是从小的玩伴,他能有后来的作为,汤和起到了很大作用,最初就是他找朱元璋参加起义军的。
汤和多次征战,屡破敌军,战功赫赫,深受君主信任,天下安稳之后,汤和不贪慕权势,他知道朱元璋想要兵权,因此选择了告老还乡。
汤和主动上交兵权后,皇上问他要什么赏赐,汤和回答:要100个美女。君臣都哈哈大笑,汤和也因此让朱元璋不再对他设防,他是有智慧的,所以能活到最后。
憨厚老实
耿炳文早年承袭父职,打败张士诚军队,屡立战功,被封为长兴侯。耿炳文深得朱元璋信任,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遭到弹劾畏罪自杀,由此可见,他也是在朱元璋的手下生存下来的。
耿炳文不居功自傲,他是个老实人,认为所有的功劳都是朱元璋的,他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但从来不邀功。
在朱元璋看来,他没有进攻的威胁,留着他反而能保大明江山,甚至在临死前将孙子朱允炆托付给他。
中庸之道
邓愈也是明朝开国将领,天生魁梧,勇猛过人,随着朱元璋屡立战功,为人简单缜密,严于治军,洪武十年病逝。
邓愈在平定战乱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他,朱元璋没有那么容易成功,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会争夺功名的利剑”。
洪都之战,主将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这场战役非常辛苦,守城士兵坚守85天才等到援军,大多数人只看到朱文正的功劳,但其实邓愈才是发挥作用最大的,他并没有邀功,也从不参与党派斗争,所以没有被杀,后来他在班师回朝途中病逝。
识时务
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一直深得其信任,他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楚。母亲死后,他投奔舅舅,其将他收为义子并悉心教导。
李文忠一直追随朱元璋,屡立战功,等到舅舅坐稳江山,他也经常直言进谏,其虽然生气,但从不会对他起杀心。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他的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
这四个人能活下来,只是因为他们都足够低调,也识时务,能认清自己的身份,他们懂得审时度势,不会做不该做的事。
同时他们也对君主付出了真感情,是真心陪伴,也是真心对待这名君主,朱元璋虽然残暴,但也渴望真情实感,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是知道真情可贵。
也许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残暴不仁,但是从一个君主的角度来看,一个锋芒毕露的有功之臣,是最被君主忌惮的,一旦他们起兵谋反,将又是一场民不聊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会发现其实他们的性格与我们认为的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