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服务居然是喝
编辑|服务居然是喝
### 深度解读:昆仑策对叶剑英讲话的曲解—历史真相还是刻意扭曲?
近日,一篇由昆仑策撰写的文章《人民的历史:叶剑英在庆祝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昆仑策从叶剑英的讲话出发,试图描绘一个“美好”的国家建设过程,然而这种解读是否真的客观?让我们来深度剖析这篇文章,了解其背后的真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叶剑英当年讲话的背景和初衷。1979年,在庆祝国庆30周年大会上,叶剑英总结了前三十年的国家建设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叶帅的讲话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信心,强调经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未来改革开放的美好愿景。然而,昆仑策的文章却试图通过选择性引用和片面解读,扭曲了叶帅讲话的原意。
昆仑策在文章中提到,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工业化打基础,并将这一过程描绘为“美好”。的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建设工业化基础。这段历史无疑是艰辛的,但昆仑策的解读显然忽视了人民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所谓的“美好”是否真的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面临极大的国际军事压力,核威胁下,全国大规模挖防空洞,防空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昆仑策将这种艰辛描述为“美好”,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青年人未必了解这些历史的血泪,而昆仑策如此描绘,试图美化苦难,很难得人心。
文章强调,前三十年国家优先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工业,但这是否合理?我们应当看到,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发展,确实以军事工业为优先,普通百姓的生活物资短缺,基本生活用品如火柴、煤油等都需凭票购买。昆仑策所谓的“极具体系化、很健全”,显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以程式化的名词来解读艰难的生活,等同于对历史的无知和不尊重。
昆仑策用1976年年产1000万辆自行车、国产轿车几乎可忽略不计等数据,来证明所谓的“极具体系化、很健全”。但是,1976年,全国仍有8亿农民以畜力和肩挑手提为生产方式,现状如何能与健全、美好划等号?历史的苦难本就不应美化,否认工业化初期的各种问题,等同于对真相的掩盖。
文章暗示昆仑策对改革开放充满仇恨,这一推论从何而来?当前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那些艰难的岁月正因改革开放,国家逐步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才得以改善。昆仑策如果攻击改革开放,试图否定历史的进步,实际上是在误导大众,对人民富足生活持有反动态度,这样的歪曲言论绝不可取。
文章最后谈到,为了维护某个观点或人,而不惜编造谎言,这是对历史的最大不尊重。我们应当正视历史的苦难,不美化,也不掩饰;应当尊重每一步的艰辛,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来之不易。叶剑英的讲话,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待,歪曲历史的人,无非是居心叵测。
昆仑策对叶剑英讲话的片面解读,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自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揭示历史真相,尊重人民的苦难与奋斗,而非扭曲事实。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艰难和辉煌,并非靠简单的“美好”二字可以概括。让我们牢记历史的教训,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