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fc7ad43f5aad85d2c4e73dedae97b3.jpg)
四年前,我读先生的《让教育更明亮》,因为读书笔记获奖,欣喜地收到常先生的亲笔书签一枚“守住初心,砥砺前行,让教育更明亮”。每每看到案几上那一方激励人心的卡片,都会想起阅读的那一隅时光。每每想起书中温暖的文字,日常教学工作的疲惫就一扫而空,那是书给予的力量。四年后的今天,当我手捧常先生的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我重新寻觅着教育生命的力量。
1.教学即创造:寻求教育生命微光的底色
书中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教师突然发现自己的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原来是知识的传播者,现在远不如数字设备提供的信息丰富;原来精雕细琢的课堂,和网络视频一比差距还很大;原来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如新媒体的一个段子来得深入人心;原来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走进数字时代后发现需要学生引领的时候更多。
教育需要我们创造底色。理想的教育是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宝藏,有无穷无尽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到课堂上讨论,只有自己心中不存在偏见,才会发现人性的美好。教育即创造,我们努力寻找着教育的本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用火热的心,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一个个变得自信起来。
2.教育即生活:寻求教育生命微光的暖色
常先生倡导老师要学会讲故事,整个世界就像一棵故事树,每个人都有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过程,是滋养心灵、获得成长的过程。
记得一年级时,我采购了很多绘本故事书,因为当时的学校是寄宿制,很多孩子都会选择晚自习,他们最喜欢的时刻就是我朗读故事的那节课,本来昏昏欲睡的眼神瞬间变得透亮起来,我讲《大卫不可以》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随着这个调皮淘气的大卫变得时而愤怒、时而惊慌、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我读《鳄鱼怕怕和牙医怕怕》的时候,他们也摸摸自己的牙齿,反复地确认牙齿还在不在;我读《我爸爸》时,他们听完还会一起讨论熊爸爸在家里的糗事,甚是开心。现在这批孩子已经六年级了,毕业班的孩子也是爱听故事的,近期我读了《骑鹅旅行记》的精彩片段,读到“小男孩寻找小狐仙的过程中,被公鸡嘲笑,被黑猫刺伤,被牛群围攻”时,他们听得眉飞色舞,忍不住想要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片段,课间甚至有孩子提出来想表演课本剧,把这个故事进行加工和创编。教育即生活,那些发自内心的渴望,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真善美的温暖,在滋养着孩子们。
3.学校即社会:寻求教育生命微光的亮色
书卷气是一个老师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
曾经接手新班级的时候,总是头疼这批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下课后就喜欢满头大汗地在外面追逐打闹,时常上课后需要3-5分钟才能静心。我尝试着把书搬进教室,在午休时间我就静静地捧起书阅读,时而做做批注,时而圈画一些。另外,我采购了一些文学类书籍,放进图书角,并组织“图书漂流”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带来的书进行分享。这两个小措施之后,我发现班级的读书氛围发生了变化。完成作业后的那些时光,他们都争相翻阅书本,许是因为新鲜感,许是因为孩子天性使然,文学类、名著类,除了漫画之外,我鼓励孩子读各种丰富多样的书,就这样,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看着我做笔记,他们的书本也多了一些圈圈画画,我突然意识到做老师的“言传身教”的榜样是多么重要,孩子们善于模仿。
我鼓励孩子们:当你开始阅读时,安静的力量便在滋生,凝结成一股气流充盈在体内,你仿佛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那么美,这是读书的力量,同时也滋生着美丽。感谢常生龙先生的这本好书,像是等一天落下的阵雨,或是偶遇了旧相识,皆是美好。“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学,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把自己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破译教育中最纯粹的爱的密码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61c64fd470af3d096167255b8fb677.jp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