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隋唐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中书省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却是“侍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侍中”最早出现于秦朝,本是丞相派驻在宫廷之中的下属官员。西汉初年,侍中演变为皇帝的侍从加衔。因为是没有级别的加衔,所以侍中此时的职责比较混乱,上至给皇帝当顾问,下至给皇帝管便壶。汉武帝建立“内外朝”之后,侍中成为大多数外朝大臣进入内朝的加衔。
东汉建立后,由于光武帝将内朝权力集中于尚书台,连宦官干政的官职都是与尚书台联系的中常侍。侍中的影响自然一落千丈,只能给尚书台打下手。直到汉献帝登基后,汉廷为了替代已经覆灭的宦官集团,让侍中“省尚书事”并由士人出任。但此时的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了。
虽然东汉在侍中“省尚书事”的时候已经名存实亡,但东汉的做法还是被后来的朝代继承。侍中在曹魏、季汉、东吴都是在皇帝身边负责宫内事务和朝政的核心官职,侍中的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曹魏的侍中甚至位在中书之上,与尚书台一起处理朝政,实权一度大于三公。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正式建立了以侍中为长官的门下省,门下省的职责之一是将皇帝的诏令文书送尚书台。到了东晋十六国之时,东晋逐渐形成了皇帝的诏令文书必须先送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转送其他部门。久而久之,门下省拥有了对皇帝诏令文书的实际审核权。
隋文帝建立“三省”后,门下省的审核权正式形成制度。因为门下省的长官从西晋开始就是侍中,所以隋朝门下省的长官还叫侍中。虽然隋文帝为了避讳而将侍中改为“纳言”,但唐朝后来还是恢复了侍中的名称,直到唐朝灭亡。
礼楽征伐自卿岀
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盖以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
等一个晴天
[笑着哭]门下令不好听呗
寻找信仰的猫 回复 11-27 08:19
恃中还是很贴切啊,伺候宫中皇帝,起草诏书的人[得瑟]
南118张东冬 回复 02-28 12:56
门下令不够大气。再者先有侍中,再为以侍中为长官置了一个部门。
一点一横长
小日子的“大纳言”大约就是学的这里吧
绝代风尘
这个问题有点深奥啊,俺也不是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