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霸业的继承与遗忘:孙权对孙策及其后人的政治策略

轻薄懂历史 2023-12-27 09:53:49
江东霸业的继承与遗忘:孙权对孙策及其后人的政治策略

公元200年,东吴的奠基人孙策,在筹划北征之际,不幸遭遇其曾斩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名门客暗算,因此伤重不治,时年仅26岁。孙策一生留下一子三女,而其儿子孙绍当时已出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孙策在临终时并未将领导权传给孙绍,反而传给了弟弟孙权。

正是继承了兄长孙策留下的基业,孙权后来建立了东吴,并成为东吴之君主。然而,对于孙策的后代,孙权的态度可用“断子绝孙”四字概括。孙权在对待孙策后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仁不义,甚至导致孙策的后代断绝。

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是东汉末年著名军阀孙坚。孙坚共有五子: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五子孙朗。除最幼的孙朗为侍妾丁氏所生外,其他子皆出自孙坚的嫡妻吴夫人。

公元192年,孙坚在与荆州军阀刘表部将黄祖交战时,不幸被流矢所伤,身亡。当时的孙策年仅17岁,自此便肩负起照顾家族的重任,照料母亲、庶母及幼弟,并肩负起振兴家族的大任。

孙策后来召集父亲的旧部,并借助父亲昔日上司袁术的力量,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孙策作战勇猛,被誉为有楚霸王项羽之勇,因此被人称作“小霸王”,即便是袁术也曾赞叹有孙策这样的儿子足以无憾。

到了公元200年,江东地区已经基本归孙策掌控。在北方,曹操和袁绍正进行官渡之战。孙策准备趁机攻击曹操的根据地许昌,意图解救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以此取代曹操的地位。然而,生命中总有意外,就在孙策准备出征之际,他遭到许贡三门客的暗算,这一刺杀行动的背后与许贡全家被孙策斩杀有关。

当孙策在公元200年左右统一江东之时,他的英勇善战之名已远播四方。当时的北方诸侯,如曹操,正忙于应对河北的强敌袁绍,因此无暇分心关注孙策。曹操深知孙策的威胁,担心在自己与袁绍交战时孙策会趁机背后发难。

因此,曹操采取了安抚策略,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封孙策为吴侯,以此合法化孙策对江东的统治。在孙策统一江东的过程中,他驱逐了不愿归顺的吴郡太守许贡。许贡失去吴郡之后,秘密向东汉朝廷递交奏折,告诫曹操和汉献帝孙策的危险性,比喻孙策有项羽之勇,若不加以制约,将成大患。许贡建议曹操应以汉献帝之名征召孙策至许昌,任命官职,以此控制孙策。

许贡的策略极具心机,如果孙策接受征召,一旦至许昌,极可能被曹操控制,江东也会落入曹操之手。若孙策拒绝征召,则等同于与汉朝决裂,曹操可借汉献帝之名号召天下讨伐孙策。当时孙策虽统一江东,但基础尚不稳固,若被汉朝公开讨伐,江东将易于被动乱。

幸运的是,许贡的奏折被孙策的部下截获。孙策对此奏折大为震怒,遂决定铲除许贡。许贡的三位忠诚门客为其复仇,一直伺机暗杀孙策。在一次狩猎中,孙策落单时遭到这三人伏击,虽身受重伤,但仍杀死其中一人,另外两人被随后赶至的护卫所杀。

伤重的孙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召集部下商议继承人问题。考虑到其子孙绍尚年幼,仅两岁,显然无法担当重任,孙策最终决定将继承权传给弟弟孙权,而非幼子孙绍,因为孙权年长且有能力维持和发展江东。

孙策在选择继承人时,除了年幼的儿子孙绍,其实还有两位可选的继承者:19岁的二弟孙权和17岁的三弟孙翊。孙策的部下也倾向于从孙权和孙翊中选择一位作为继承人。

孙权,孙策的次弟,长期伴随孙策左右,在集团中享有崇高威望,以其深谋远虑和成熟稳重而著称。而孙翊,孙策的三弟,多次随孙策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武,性格和行为风格与孙策极为相似,具有孙策的勇猛风采。

谋士张昭认为,孙翊与孙策相似,应该继承孙策的志向,继续扩张领土。然而,孙策并未采纳张昭的建议。他更全面地考虑问题,认为尽管孙翊与自己相似,但性情暴躁,不善长远规划,易于情绪化,可能适合征战,但却不足以治理和维护江东地区。

因此,孙策在深思熟虑后决定让成熟稳重的孙权继承领导权。据《三国志》记载,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意即在争霸天下方面,孙权不及孙策;但在治理江东,维持基业方面,孙策不如孙权。

孙策的选择显示了他对形势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自己去世后,无论是孙权还是孙翊,都无法继续实施攻取许昌的战略。因此,最佳策略是稳固江东。在此方面,孙权较之孙翊更为适合。历史证明了孙策的选择是正确的:孙翊因性格暴躁最终被部下所杀,而孙权则实现了稳定江东,与刘备、曹操三分天下的成就。

在孙策去世29年后的公元229年,孙权建立了吴国,并自封为帝。他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而给予孙策的是长沙桓王的封号。按照常理,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王后,孙策的儿子孙绍理应继承这一王位。然而,孙权称帝后仅将孙绍封为吴侯,这个封号原本是汉献帝授予孙策的。孙策逝世后,孙权继承了吴侯之位,直至自己称帝后才将其还给孙绍。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孙权对孙策后人的态度。

孙权在继承江东后的行为确实表明了他对于孙策开创基业的不充分认可。孙权努力在江东推行去孙策化政策,意在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将吴侯爵位还给孙绍,孙权似乎在向天下宣示:孙策永远只是吴侯,而吴国的创立则完全是他自己的功劳。

孙权的这种政策选择部分源于孙策在江东的统治方式。孙策在统一江东时,多采用暴力手段对待不愿臣服的豪门世族,如陆逊的二爷爷陆康就是因抵抗孙策而被杀。孙权继位后,为了笼络人心和树立个人威望,转而采取了怀柔政策,重新安抚了孙策曾屠戮的世族,如陆氏家族等。

孙权在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非更高封号的决定,反映了他对孙策政治影响的淡化。而相比之下,晋武帝司马炎对待他的伯父司马师则截然不同。司马师在晋朝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似于孙策为孙权的继位奠定基础的情况。晋朝建立后,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晋景帝,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其贡献的认可。

孙权担心孙绍作为吴侯可能引发对孙策的怀念,进而改封孙绍为上虞侯,这进一步减少了孙绍与孙策在江东的政治影响。这一系列举措揭示了孙权在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和影响力方面的谨慎和策略。通过这些行为,孙权试图确保江东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围绕他自己的权威和功绩展开,而非孙策。

孙权在处理与孙策相关的政治和家族问题上的做法,确实显示了他在巩固自己权力和政治影响方面的考虑。对比司马炎追封司马师为皇帝和高洋追封高澄为皇帝的情况,孙权的做法显得较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刻薄。

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皇帝的决定,即使考虑到司马攸作为嗣子的存在和潜在威胁,也显示出对于家族前辈的尊敬和对贡献的认可。而高洋,尽管以暴君著称,却仍然追封其兄高澄为皇帝,并尊奉他为世宗。这些行为与孙权对待孙策和孙策后人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孙权的政策反映出他在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时的谨慎和策略性。他淡化孙策的影响力,提防孙绍,甚至在孙策的后人孙奉因民间流言被牵连时,采取了极端的措施。这些举措表明,孙权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和避免政治威胁方面,采取了非常激烈的手段。

另一方面,孙权对孙策的女儿们确实表现出了较好的态度,将她们嫁给江东的名门大族,确保了她们的幸福生活。这可能反映出孙权对孙策家族的不同成员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尤其在对待可能对自己权力构成威胁的男性继承人时表现得更为严厉。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反映出了对孙权在处理家族关系和继承问题上的批评,认为孙权对孙策和孙策后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足。孙策作为一代英才,其悲剧性的结局以及对他子孙的处理,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人评说和反思的话题。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江表传》

0 阅读:21

轻薄懂历史

简介: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