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轮转,于是人类自身的万千情绪与情感便由此诞生了。
人不可能毫无情感的活着。无论是爱也好,还是恨也罢;无论是情也好,还是仇也罢;人总会有一种或者几种这样那样的情感。
当人们爱恨分明的时候,当人们只有某一种单一情感的时候,人们的内心往往就比较坚定,目标就比较明确。
当人们爱恨交织的时候,当人们的内心多种情感混杂的时候,人很容易就会进入一种精神内耗之中,就会变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人的内心情感与情绪是比思想、认知、智慧等更加深层次的主宰。
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很深刻、认知很高深、智慧很深远;却不知道假如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很脆弱、很多变、很杂乱,他还怎么可能拥有丰富的思想、冷静的智慧、深远的认知呢?
当一个人内在的心态、情绪、情感等调整好以后,他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细致而又深入的思考。
假如一个人的内心是慌乱无措的,他还怎么进行冷静的思考呢?一个人如果就连基本的思考都没有了,你还指望他能有什么高深的思想、智慧与认知呢?
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泰山崩于前,是巨大变化;麋鹿兴于左,是细微变化;无论巨大变化还是细微变化,都不能左右自己内心情绪的波动变化。只有拥有这样定力的人,才可能诞生出真正的大智慧。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而后能得,能够得到什么呢?最终所能够得到的东西,当然就是高深的思想、认知和智慧等。
定是心定,静是心静,安是心安;心就是人的内在情绪、内心情感;
假如一个人不知止、不能止于至善,那么他的内心情感就很难坚定在一件事物之上,就会很容易变来变去,这就是心定。
假如一个人的内心飘忽不定,其内心很容易就会躁动起来;一颗容易躁动的心,他就很难实现自我内心的平静和静谧,这就是心静。
假如一个人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其内心就会总是渴望着新鲜、欢乐与刺激。如此一来,便很难再实现内心的安稳、安泰、自在和悠然,这就是心安。
当你不需要借助外力也可以实现心静与心安的时候,便意味着你已经可以做到佛家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人们在心定、心静、心安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深入而又细致的思虑之中。人只要处在这种思虑思考之中,就必定会有所收获。所获皆智慧。
因此,人的智慧诞生于人的心灵;人的愚笨、痴迷也诞生于人的心灵。
有什么样的内在心灵,就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智慧。
人皆有心,心分魂魄;心灵就是魂,思想就是魄。魂是心之阴,魄是心之阳。阳以阴为本。
心定,就犹如钉子钉在墙上,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心静,就犹如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光滑如镜;
心安,就犹如太平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一切伟大的思想与智慧,都只有在此种心境之下,才有可能真正诞生而出。那些不安躁动的灵魂,是不可能发现万物的本质的。人皆有心,心即是魂。人有三魂:天魂、地魂、人魂。人魂心情又分为七情。
人的基础情感虽然只有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但是它们之间相互糅合混杂,又组合出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情绪与情感。
人在自身的万千情绪与情感之中,很难真正做到心定、心静和心安。人们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惜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喜、悲只是七情之二而已,还有怒、恐、惊等。当人们正在发怒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平安自主地消弭自身的怒火?而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七情围绕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包围着每一个人。可惜人们不借助外物基本无法左右甚或发现自身的情绪。
人们借助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面容。然而可以用于照见自身内心情绪的那一面镜子又在哪里呢?先不管什么可以充当镜子,人们首先总要知道人心究竟是什么吧。
人心就是人的灵魂,它包含三魂七魄,也就是说人心有十层,魂三层魄七层。
七情与人类的一切情绪和情感都属于第三层的人魂心。人的情绪与情感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人们很难真正的把握它。情之一字包含首尾两端,一端如根系,是七情;一端如枝叶,是各种情绪与情感。
人们要想真正全面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的情绪与情感,就只有把握其根系,从七情着手,而不能从千变万化的细枝末叶出发。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感都可以至少划分为大中小三等。每两种或者三种情感又可以组合出一种新的情感。
这就像红色加黄色会生成出橙色一样,不同的情感叠加就会生出新的情感。
比如:惊,惊与喜,是惊喜;惊与怒,是惊怒;还有惊慌、惊恐、惊吓、惊骇等。
什么是惊?惊字从心从京。京是指京都,本义为建在高处的房子,也可以指建在高处的瞭望塔,以作警醒之用。
古人云:“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易动的人就是心不静的人,心惊就是指心不安。
心惊就是人的内心极端内敛的一种状态。当人们的心神极为内敛的时候,就很容易心惊。当人的内心始终向外敞开的时候,就不容易受惊。孔子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人要想真正做到心静、心安,其性格就不能过于易动,也不能过于心神内敛。
然而心喜会让人易动,心怒也会让人易动。心忧会让人精神内敛,心悲、心恐也会让人精神内敛。喜怒使人易动,忧思悲恐惊则都可以让人内心难安。
假如人不能真正做到心定、心静、心安,那么人们就很难获得真正的智慧。
喜和怒都是一种开放心态。忧则是一种内敛心态。思比忧更内敛,悲比思更内敛,恐比悲更内敛,惊比恐更内敛。它们的内敛程度是逐级加深的。
当一个人陷入恐惧之中,而无法自拔、无法惊醒出来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因为恐惧而亡。
历史上那些因恐惧而亡、因悲伤而亡、因忧愁苦闷而伤卒的人,也大有人在。历史上因急怒攻心而亡、因大笑而亡的人,也并不是没有。
人类自身并不是没有自救机制,七情之中的惊,便可以让人跳出那种持续的情感情绪状态。
所以在平凡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都不会排斥那些意外的小惊喜。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爱、宠溺,皆是下策;不宠才是上策。
侮辱、辱骂,也是下策,不辱才是上策。
人得宠,会心惊;人失宠,也会心惊。
假如人长期处于得宠或者失宠的情绪状态之中,人们整日与惊字为伴,人们渐渐地就有可能会削弱甚至丢失心惊这种情绪的调节能力。这就等同于七情缺一。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
母亲宠爱孩子,孩子却失败不肖,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孩子对于“惊”这种情感过于习以为常了,从而使得其它六种基础情感丧失了跳出机制。
古人云:“知止不殆”。
当一个人进入一种情绪,比如:喜、怒、忧、思、悲、恐等,却无法自己跳出来的时候,那就必然会无限承受各种情绪所带来的恶果。在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假如他不能够自己止怒,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爆发出过激的行为与行动,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与伤害。
惊,便是人类心灵最好的止喜、止怒、止忧、止悲、止恐的情绪工具。
每一辆汽车都必须有一套刹车系统。惊,便是七情的刹车系统。这便是惊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