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有啥说法?今年秋后热到哭?

青丝评文化 2024-07-30 16:30:54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其在古代对百姓生活及生产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外,其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历久弥新的根源。在经过无数代劳动人民的观察实践后,二十四节气俨然成了华夏文化的名片之一。在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大自然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古人有“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的说法,所谓四立,指的的就是一年四季中四季开始的节气。作为季节交换的开端,“四立”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一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民间,节气虽然没有文人墨客笔下那般美轮美奂,但民间百姓那些朗朗上口的节气俗语同样饶富韵味,让人过耳难忘。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老人以此来指导生活。

尤其是在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农事耕种,几乎都与农谚密切相关。旧时的老黄历上还时常印有顺口溜,读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流传开来。不过这些口语大多没有依据,博人一笑尚可,以止为准则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了。当然,大部分谚语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实践而来,是值得肯定的知会结晶。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便是这样一句俗语,虽然“热死牛”过于夸张,但其强调的晚秋炎热多少还是有一些根据的。

既然是俗语,自然不难理解。顾名思义,立秋早的话,那秋后当凉则凉了。反之,若立秋晚的话,炎热的天气将持续到秋后,虽然不至于“热死牛”,但秋后该凉却热的反差依旧让人直呼难受。那么古人是如何区分这早晚呢?道理又从何而来呢?

其实古人划分早秋和晚秋的方法也十分简单,大部分地区是根据立秋所在的月份来定论。也有部分地区是按立秋时间的早晚来划分。

今年立秋是七月初四的早上8点9分13秒,按时间来看的话,是早上立秋,自然也就是俗语所谓的早立秋了。如果是在下午或者晚上则属于晚立秋。

如果按月份来看的话,七月初四则属于晚立秋。虽然划分方法不同结论也不一样,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今年当属晚秋。因为今年末伏要到处暑后才出伏,这意味着秋后炎热是必然趋势。处暑后炎热到凉爽的过度尚需时日,大抵要带白露才会稳定下来。

秋后炎热在民间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秋老虎”,其形容的便是秋后天气炎热犹如“老虎”一样凶猛。俗语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就是形容秋后炎热未消的情形。这种气候现象非常普遍,通常都在8月9月。让人们在忍受40天三伏后还要继续面对酷热,着实让人心情烦躁。

当然,除了扰人心神的“秋老虎”外,立秋还有许多让人乐此不疲的民俗活动。“咬秋”“贴秋膘”“摸秋”便是家喻户晓的秋味十足的秋季习俗,“咬秋”“贴秋膘”都是食俗,因为三伏天气炎热,人们食欲大减,尤其是肉类让人避之不及。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时候补回来,秋季渐渐凉爽,人们的食欲不再受炎热阻扰,自然就是大快朵颐的不二之选。而“摸秋”则更为有趣,届时人们来到菜园子,闭着眼睛摸摘瓜果蔬菜带回家,摸到不同种类还有相应的说法,比如南瓜和扁豆,前者寓意多生男孩,后者寓意多生女孩。虽然这些习俗的寓意让人忍俊不禁,但彼时人们乐趣横生的生活风貌着实让人神往。

0 阅读:21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