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3岁红军遗孀瓦里最后一次回俄探亲: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延续历史 2024-12-28 17:21:29

1998年,73岁红军遗孀瓦里最后一次回俄探亲: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5年,一封来自中国的信,如同一颗炸弹,轰然打破了苏联捷尔拉奥斯克城一个普通家庭的宁静。信中的内容,让一个中年汉子痛不欲生,跪地痛哭。这封信,揭开了一段跨越22年、横跨中苏两国的传奇故事。在当今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一封信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2019年,旺苍县民政局红军大院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电视上的国庆阅兵式。她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与周围的老人格格不入。可她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四川话连连叫好“中国,好啊!旺苍,好啊!”

这位老太太叫瓦里,是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可她却在中国生活了整整60年,比很多中国人还要中国。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俄罗斯姑娘远离家乡,在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一生呢?

故事要从1943年说起。那年,一个叫赵清彦的四川汉子,从日军的魔爪下逃出生天,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苏联。本想借道回国继续抗日,谁料却在异国他乡开启了新的人生。

赵清彦是个有本事的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他和几个中国难友包地种菜,凭着中国人的种菜绝活,很快就在当地打出了名气。

俗话说,种菜种出个媳妇来。赵清彦还真就种出来了。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俄罗斯姑娘瓦里。瓦里家境贫寒,买不起蔬菜。赵清彦二话不说,主动送菜给她。

要说这年头的姑娘,哪个不被这样的暖男打动?更别说赵清彦还是个能干的中国小伙。两人很快坠入爱河,1947年喜结连理。

要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也不过是个普通的跨国婚姻。可是,1955年那封信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对夫妻的命运。

原来,赵清彦离家已经22年,音讯全无。家里人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这封信告诉他,母亲已经去世,弟弟也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孤苦伶仃。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赵清彦打懵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回国!

可是,要不要带上瓦里呢?瓦里能适应完全陌生的中国生活吗?这对夫妻陷入了两难。

让人意外的是,瓦里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丈夫回国。1959年,一家四口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从此,瓦里的“中国式”生活开始了。学说四川话,用筷子吃饭,包饺子,炒川菜。。。。。。样样都得从头学起。你能想象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媳妇,穿着旗袍,站在灶台前炒麻婆豆腐的场景吗?

生活虽然艰苦,但瓦里从未后悔。她不仅适应了新生活,还在旺苍生下了一个儿子。一家人彻底融入了当地生活。

然而,故乡的牵挂始终萦绕在瓦里心头。1989年,她第一次回国探亲。富裕的生活和亲人的挽留动摇不了她的决心。她说“清彦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一定要留在他身边。”

1995年,赵清彦离世。临终前,他紧握妻子的手说“瓦里,亲爱的,我先去了。为了我和这个家,你失去了工作,抛弃了亲人,远离了祖国,我欠你的实在是太多了。”

1998年,73岁的瓦里最后一次回到俄罗斯探亲。面对哭着挽留的妹妹,她坚定地说“好妹妹,我爱中国,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2019年10月4日,96岁高龄的瓦里在病床上观看完中国国庆阅兵式后安详离世,长眠于旺苍公墓。

有人说,瓦里的一生就是一部现实版的《乱世佳人》。也有人说,她是中俄友谊的见证者。还有人说,她是中国的好儿媳,值得所有中国人尊敬。

但在我看来,瓦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爱情义无反顾,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她用60年的时光,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国籍的障碍;家,在哪里都可以是家,只要有爱。

0 阅读:0
延续历史

延续历史

关注我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