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0%~20%。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发病 原因
NO.1
Hp感染:Hp的感染途径在人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口进入胃内,部分可以被体内的胃酸杀灭,部分则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层上皮细胞表面,一般不侵入胃腺和胃黏膜固有层内。
Hp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使感染慢性化。
它凭借其产生的氨及毒素进一步导致细胞损伤。
NO.2
十二指肠-胃返流: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有关。长期的十二指肠-胃返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NO.3
药物和毒物:“是药三分毒”。往往能够治疗胃炎疾病的临床药物,若是长期服用使人体机体产生耐药性,就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特异性环氧合酶抑制剂。
同时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生长时也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细胞毒作用,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
此外,口服铁剂、氯化钾也可导致胃黏膜糜烂;许多毒物也可能损伤胃,其中酒精最为常见,迅速摄入酒精后,内镜下常表现为黏膜下出血,活检不伴明显黏膜炎症。
酒精和非甾体抗炎药两者联合作用将对胃黏膜产生更强的损伤。
NO.4
年龄因素和其他:老年人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之Hp感染率较高,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炎症慢性化,上皮增殖异常及胃腺体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有些朋友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不然,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
常见症状以隐痛和消化不良为主,如: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胃镜,不能以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未必会有胃黏膜萎缩。疾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一对应关系,需要综合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等于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若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则为癌前病变,二者概念不同。虽然胃癌周围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但并没有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必然发展成胃癌的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是否会发展为癌前病变或癌变,应根据病变的萎缩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医界学的共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超过3%),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两者不能划等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萎缩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但也与幽门螺杆菌发生率高有关,究竟是幽门螺杆菌还是萎缩性胃炎易导致胃癌百姓不需要严格区分,二者常共存、共同导致胃粘膜的异型增生,治疗幽门螺杆菌本身也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一方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必须定期复查
虽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很低,但并非两者毫无关系,胃癌是从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为了尽量减少发生癌变的可能,需要规范治疗和复查,故积极防治还是十分必要和应该的。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者要重视,更要定期随访。
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
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显著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复查1次;
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切除或手术切除,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