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中国公民遭刚果(金)检方求刑10年

泽锋说说 2025-01-17 09:22:48

3名中国公民被求刑10年!

刚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高等法院开庭审理3名中国公民涉嫌非法采矿一案。检方提出了7项主要指控,包括非法居留、非法购买和持有矿物、破坏矿产交易透明度、非法采矿、洗钱、欺诈及掠夺矿产资源。另外,当地多个基层政府以及负责贵金属评估和认证的中心(CEEC)也提出附带民事诉讼,他们指控被告“不仅非法采矿,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最后检方在总结陈词中提出量刑建议,要求法院判处3名中国公民10年有期徒刑,没收非法所得40万美元及10根金条,附加驱逐出境。

据了解,这3名中国公民于1月4日在南基伍省Walungu地区Rubimbi村被捕,期间执法人员搜查了此3人乘坐车辆,在座椅下发现了12根金条和近80万美元现金。据南基伍省省长Jean-Jacques Purusi Sadiki表示,这些人是在试图非法越境时被捕,而这些金条则来自Walungu地区的17个非法采矿点之一。南基伍省省长也再次强调呼吁当地所有公民应遵守法律法规,不要参与任何非法活动。

14日,布卡武高等法院便做出一审判决,判处3名中国公民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60万美元,在附带民事诉讼中3名被告还要向原告支付共计40万美元的赔偿金。

16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称此事,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政府一贯要求海外中国公民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中国驻刚果(金)使馆已与刚方进行了沟通,予以妥善处理。我们也希望刚方依法公正办案,保障涉事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1月4日逮捕到14日一审判决,当地政府及司法系统效率之快令人咋舌,体现出当地政府加大非法采矿活动力度的决心。1月11日,南基伍省省议会和省政府已明确表示希望密切合作,加大打击该省非法矿产开采的力度。南基伍省拥有丰富的金、钴、锰、锂、锡石、钶钽铁矿、钻石和稀土等矿产资源。然而,由于非法活动占主导地位,当地居民并没有从中受益。南基伍省省长强调,“我们不能继续允许「外国剥削者」从我们的资源中获利,而我们的人民却在受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个月2024年12月19日,刚果(金)南基伍省当局在Walungu地区Karhembo村矿区进行突击检查时,逮捕17名涉嫌非法开采金矿的中国公民。据当地一官员表示,这17名中国公民都没有在该国居住的合法文件,也没有开采矿产的各类文件及手续。据了解,这些中国公民在此地开采矿产已有6年之久,甚至在当地拥有直升机,他们拥有30台机器和60多辆卡车,还有当地军方人员保护。然而,在当地时间12月24日晚,刚果(金)中央政府表示,已释放因涉嫌非法经营金矿而被捕的17名中国公民中的14人。刚果(金)南基伍省省长Jean-Jacques Purusi Sadik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并未获悉这些人员“获释”的消息,并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协调表示“遗憾”。据了解,这14人经“金沙萨上级”指示,经卢旺达“被遣返中国”。或许是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在处理1月4日这3名涉嫌非法采矿的中国公民的事件上,南基伍省当局采用了“速战速决”的战术,让刚中央政府无法介入。

在刚果(金)其他地区,非法采矿也成为多个地方政府的最头疼的问题。在伊图里省,根联合国1月8日发布的报告,当地的非法采矿活动每年为武装团体和犯罪网络带来至少1.4亿美元的收入。在乔波省,省政府表示共有142家采矿公司非法运营。

回到刚中央政府层面,尽管在上文提到14人“被遣返”事件当中,刚中央政府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嫌,但从政策层面来看,刚中央政府近期的一些举动仍表明该国将持续打击非法采矿活动。在该国副总理Judith Suminwa的指示下,1月7日,内政部长Jacquemain Shabani办公室举行了打击“采矿欺诈”的部长级会议。会议结束时,副总理敦促矿业部长紧急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研究这一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防止非法采矿和走私。

此外,刚果(金)政府还希望减少中国在采矿业中的主导地位。1月14日,刚果(金)矿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国约80%的矿区由单一合作伙伴运营——即中国,他认为这是一种“风险”,并强调刚果(金)当局有必要使其矿业合作多样化,以鼓励竞争。刚果(金)当局已准备向新的合作伙伴开放采矿业,包括沙特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

当前,刚果(金)打击非法采矿的趋势已经基本不可逆。刺猬安全在此提醒在刚中资企业及中国公民,须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合作,不要参与非法采矿及相关活动,以避免自身权益遭受损失。同时,刚果(金)在采矿业的政策变动,或对中企在当地投资造成影响,刺猬安全也在此提醒当地中企密切关注政府法律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降低法律风险,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0 阅读:1
泽锋说说

泽锋说说

资深军事作者,带给你不同的新闻视角,不同的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