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佳的小说不适合读原著,只适合看精读。
几分钟看完会发现故事还不错,但完整读下去就如坐针毡了,就像他的电影,只看片段如同精美的MV,确实令人动情。
可扩展成一部电影就是《摆渡人》再现了,还不许别人说我不喜欢,张嘉佳的做法就像中年郭敬明,老错误解读存在即合理。
矫情的文笔,做作的故事,疼痛的青春,破碎的人物。
三破一苦被他美化成他们最幸福,与大冰卧龙凤雏,明明不知愁滋味,却道看透了人生,无病呻吟,强行说愁,大冰是伪江湖风,而他是伪青春。
幼稚,玩尬的,老绝症,却自以为是,自我感动,《云边有个小卖部》也延续了这个毛病,张嘉佳脱不了干系。
《云边有个小卖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像个电影,很纯粹的段子合辑。
跟张嘉佳的书一样,主线不明确,次序分不清,所谓的章节式,其实是拼凑,组在一起,时长够了,字数够了也就成作品了。
如影片时而讲秦小贞和牛大田的爱情,时而讲毛婷婷与毛志杰的兄妹情,时而讲王勇跟王求求的父女情,时而讲刘十三和王莺莺的祖孙情。
期间,还顺带穿插刘十三和程霜的友情变爱情,与毛婷婷跟乔杉的爱情,开头与结尾又说一下山与海,引申出什么是故乡。
这么多条线,包含这么多感情戏,对故事的取舍和叙事方式的要求非常高。
《云边有个小卖部》改编自张嘉佳自己的小说,原著前半部分写少年刘十三的成长,他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要从云边镇走向城市。
他与外婆王莺莺的感情如何深厚,他跟程爽的小时候,以及他在大学时卑微的恋爱,程霜的鼓励和再次留下字条离开,职场时受挫受伤。
小说用不少篇幅来阐述,打好了基础,这让刘十三被王莺莺用拖拉机拉回云边镇开启的后半部分的冷暖与悲情可以打动人心,潸然泪下。
然而到了电影中,前半部分被张嘉佳删的只剩一小段动画,一闪而过的打赌与被拒的机场,故事直接从后半部分开始,看过小说还好,没看过只会觉得突兀,情绪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故事取舍和侧重没有做好,叙事方式也没好到哪去。
片中,张嘉佳用到的是很传统的插叙和平叙,插叙不难不值得展开,主要是平叙,需要特别注意交代时间的起止,时间一乱,全局皆乱。
导演需根据剧情发展恰到好处的轮番叙述,理清所有线索,让所有角色按部就班的在这条时间线上完成所有剧情要求,也让观众对角色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
很显然,张嘉佳并没有完成,反而东拉西扯、说东道西,没个主心骨,致使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在主角和故乡身上,而是到谁出场了就看谁,杂乱无章,焦点全无。
这是因为张嘉佳全然不管什么是电影语言,什么是剧作结构。
这跟演员的关系不大,这是张嘉佳能力不足,就算演员演技再厉害也拯救不回来。
所以他只能靠过时的金句与配乐来推动感情,如你是个好人,我不是女人,是女孩,以及三分一小曲,五分一大曲。
如果不深思,单看这些的确能触动情绪,逗人一笑,可但凡想一下就会发现感情缺少了铺垫,都是突然来,突然煽情,实在煽不到就来首歌。
可大家细想一下,即便没有电影内容,随便加个字幕或旁白。
再放一些风景,哪怕是图片,然后播放《虫儿飞》《向云端》之类的抒情歌曲,大家是不是也会在某一刻感动一下。
但这不是电影拍的很好,而是外力的作用,人是感性动物,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惨一些,苦一点,哭一哭就能被打动,张嘉佳就是靠着这一招屡试不爽。
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岳云鹏的“燕子,没有你我怎么活”,《云边有个小卖部》中彭昱畅的“王莺莺要长命百岁”,都能够让观众为之动容。
这种落泪对某一群体很受用,但对另一部分观众不起作用,这不是观众的问题,这是张嘉佳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定位和细分做的很好。
因为有时候电影的好也许是一句台词,一个演员,一段故事,一个画面,只要在某一处有所共鸣,好的多少无所谓,在某个阶段,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可是电影是个完整的综合体,不能只看一面。
《云边有个小卖部》乍一看有点样子,但细一品还是不行,这个由刘十三和程霜、王莺莺串联起来的故事会其实没有那么差。
只是张嘉佳的表达方式过于片面,让故事落不了地,虚浮感很强,完全依赖于盘外招,像把小说中的be结局改成he。
如果将其交给侯孝贤来拍,那将会是又一部《童年往事》,可惜没有这种如果。
我确实不喜欢张嘉佳的俗套与狗血,但有人中意这碗鸡汤也应该给予尊重,看电影没有三六九等,哪来那么多优越感,讨厌或夸赞都是评价,不刻意或不尬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