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校友捐款的新闻是越来越多,但像这次华生的捐赠,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不是因为捐了6个亿的巨款,而是因为他选择了把这笔钱给了他的博士就读学校武大,而不是本科母校东大或硕士就读学校中科院。
这下可好,网上立马炸开了锅。
“第一学历不香了……东大要哭了……”
“东大、中科院这下尴尬了吧?”
“武大校友是真的给力啊!”
1、这事儿,根本就不是什么"输赢"的较量。
要知道,华生之前也给东大捐过一个亿。
虽说跟这次的6个亿比起来差着5倍,但这也不是小数目了。
再说了,人家愿意捐多少是人家的自由,我们在这儿瞎操什么心?又不是我们的钱!
说实在的,现在这种动不动就要比个高下的风气,挺让人无语的。
就跟看孩子成绩似的,非得比出个第一第二来。
此刻这个学校拿了大额捐赠,未来那个学校收到重要赞助,网上就开始“打架”了。
这种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把教育,给"市场化"了。
2、一所大学的价值,真的能用捐款数额来衡量吗?
武大,确实了不起。
不光是这次华生的6个亿,前有雷军的13个亿,陈东升的10个亿。
但武大的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因为这些捐款数字,而是在于,它能让校友们在毕业很多年之后,依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说到归属感,不少人可能会说:那肯定是本科母校感情最深啊!毕竟那是最青春的四年。
但实际上呢?未必。
就拿华生来说,他在武大读博士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的武大经济学科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他不但完成了学业,还结交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种经历,能不让人记一辈子吗?
所以,与其在这儿纠结"第一学历是不是不香了",不如想想:为什么有的学校能让校友念念不忘,有的学校却只能靠"第一学历"来要归属感?
说到底,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
大学之“大”,不在于其占地若干亩,也不在于它能够获得多少捐款,而在于它能够给学生留存下什么。
3、武大,做对了什么?
(1)重视学术传统
武大的经济学科拥有着极为坚实的根基,这便是能够吸引诸如华生这般学者的关键所在。
(2)注重人文关怀
不少武大校友回忆说,在校期间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浓浓的人情味。
(3)维系校友感情
武大在对待校友工作之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并非仅仅索要财物,而是以真心以及实际行动来关心校友的发展。
这些,才是让校友愿意回报母校的根本原因。
现在有些学校,整天想着怎么搞个大新闻,怎么刷个存在感,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育人之道。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说句不好听的:你连让学生在校园里过得舒心都做不到,还指望人家毕业后对你感恩戴德?
我清楚这句话或许会让人心头,有点不痛快。不过,真实的话,终归不会那般好听。
回到华生这笔捐款。
他说要用这钱建设珞珈书院,这个选择就很有意思了。
不是盖楼,不是建实验室,而是要建一个书院。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看重的是,那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环境。
这才是真懂教育的人,会做的选择。
4、说到底,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它应该像个家,让学生有归属感;
它应该像个熔炉,让知识在这里碰撞;
它得像个花园,这样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输赢"了。
与其计较谁捐得多谁捐得少,不如想想:
作为学校,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能让他们记一辈子的母校呢?
作为学生,到底怎样才能在母校,留下那些让人回味的故事呢?
至于那些动不动就要比个高低的网友们,我只想说:
放松点,没必要。
教育这事儿,比的不是钱,比的是育人之道。
这个道理,但愿大家都能明白。
我那年武大分数线379,东南分数线380,省理科状元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