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三场抗议撕裂民意,青年觉醒挑战美菲军事同盟

又菡聊 2025-03-30 15:19:04

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海牙拘留所迎来80岁生日的同一天,菲律宾全国爆发三场主题迥异的抗议活动。达沃市的万人集会与马尼拉的青年反美示威形成鲜明对比,而美国防长海格塞斯的到访,意外点燃了菲律宾社会对自主外交路线的深层辩论。

在杜特尔特家族的大本营达沃市,超过2万名支持者挥舞着“释放老杜”的标语,用烛光拼出巨型生日祝福。这场集会不仅是对前总统的声援,更是对其政治遗产的捍卫,杜特尔特任内搁置南海仲裁案、拒绝美军常驻苏比克湾的政策,至今仍被基层民众视为“独立外交的标杆”。集会现场,曾受益于“禁毒战争”的商贩玛利亚告诉媒体:“他让我们街区的犯罪率下降了70%,现在那些政客却把他关进监狱!”

首都马尼拉的抗议活动则呈现复杂光谱。在总统府周边,约300名示威者用行为艺术讽刺“禁毒战争”的暴力,他们将染红的人体模型堆叠成“8000”字样,象征争议中的死亡数据。而在3公里外的美国大使馆前,菲律宾学生联盟(LFS)带领的2000名青年焚烧星条旗,高呼“不要亚洲版乌克兰”。抗议领袖卡洛斯现场展示地图,揭露美国在菲新建的5处军事基地均靠近南海争议海域:“这些基地的雷达监控范围覆盖中国岛礁,我们正在被拖入大国冲突。”

值得关注的是,反美示威者中不少是“Z世代”青年。21岁的马尼拉大学生安娜表示:“我们查阅了历史档案,美国1899年殖民菲律宾时,也是以‘保护航行自由’为借口。”

这群年轻人通过TikTok传播数据:美国在菲军事存在导致周边省份强奸案增加400%,而联合军演每年造成至少50名渔民作业区被封锁。他们的诉求直指1947年《美菲军事基地协定》,要求重新审查2014年《加强防务合作协议》。

杜特尔特的命运已成政治风向标。尽管现任总统小马科斯在民调中支持率跌至39%,但其亲美路线仍获军方高层支持。然而,菲律宾大学最新民调显示,18-35岁群体中,62%认为“中美博弈不应牺牲菲律宾利益”,较2022年上升22个百分点。这种转变在南海争议中尤为明显,曾参与黄岩岛对峙的退役海警中尉桑托斯坦言:“2016年我们奉命‘保卫主权’,现在才明白当时是被当成美国亚太战略的炮灰。”

当海格塞斯在马尼拉承诺追加2.3亿美元军事援助时,菲律宾社交媒体热传的却是中国援建的比诺多-因特拉穆罗斯大桥夜景。这种对比折射出民众的务实考量:究竟该追随华盛顿的地缘棋局,还是把握北京“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答案或许藏在达沃抗议者高举的标语中:“主权不是选边站,而是勇敢做自己。”

0 阅读:307
又菡聊

又菡聊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