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正将自身安全与乌克兰命运深度捆绑。2025年3月30日,爱沙尼亚防长佩夫库尔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直言,若俄乌停火,俄军可能抽调30万兵力剑指芬兰与波罗的海地区。这番言论揭开欧洲安全格局的深层裂痕,曾被北约视为"反俄堡垒"的波罗的海国家,正因美国战略转向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
佩夫库尔与立陶宛防长沙卡利埃内的逻辑引发争议:既要求北约组建新部队进入乌克兰作战,又反对从波罗的海现有驻军中抽调兵力。数据显示,北约目前在爱沙尼亚驻有5000名士兵,立陶宛更有德军精锐装甲旅常驻。这种"既要驻军护体,又拒资源分流"的姿态,被欧洲智库批评为"战略利己主义的极致演绎"。
更矛盾的是三国对俄乌战局的态度转变。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三国率先向乌提供"毒刺"导弹与155毫米火炮,立陶宛更成为西方军援中转枢纽。如今却要求乌克兰"战斗至最后一人",其本质是将自身安全成本转嫁给基辅政权。爱沙尼亚前外长雷因萨鲁曾坦言:"乌克兰的壕沟就是我们最前沿的防线。"
这种极端立场源于历史创伤与现实威胁的交织。1940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国家的记忆仍深植政治基因,三国独立后采取系列措施切割与俄联系:拉脱维亚立法将俄语居民划为"非公民",立陶宛2023年切断加里宁格勒铁路运输,爱沙尼亚则推动欧盟将俄列入"支恐国家"。
军事层面的担忧具象化体现在兵力对比上。据北约情报评估,俄罗斯西部军区现有18万常备军,若从乌克兰战场回撤30万部队,配合白俄罗斯驻军,可在形成对波罗的海的压倒性优势。这正是三国防长强调"俄军重组150万兵力"威胁论的核心依据。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调整加剧三国不安。2025年2月美俄秘密接触曝光后,爱沙尼亚紧急向华盛顿派出特使团,试图阻止"第二个明斯克协议"诞生。三国智库联合报告指出,若美国承认俄罗斯在乌克兰势力范围,下一个妥协对象可能就是波罗的海,毕竟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从未在实战中检验过。
这种焦虑催生更激进行动。芬兰与瑞典加入北约后,五国正酝酿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计划沿1300公里俄芬边境部署反装甲地雷。立陶宛国防委员会更通过法案,授权在紧急状态下征用民用港口与铁路运输北约装备。
波罗的海三国的困境揭示小国安全依附模式的脆弱性。其安全架构完全依赖北约常规驻军与美国的核保护伞,但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正在动摇这种信任根基。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所言:"当超级大国开始计算地缘政治的成本收益时,棋子终将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筹码。"
这种安全悖论不仅存在于波罗的海。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激进姿态、波兰对乌克兰领土的潜在诉求,都显示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当国际秩序进入动荡重组期,"站队艺术"的背后往往是刀尖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