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柴胡之名,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柴胡项下。李时珍云:“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色白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这是出现石竹科“银柴胡”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明代称之为“银柴胡”的药物,有两种植物来源,一种是伞形科柴胡属的银州柴胡;另一种是李时珍提到的“根似桔梗、沙参,色白而大”的石竹科“银柴胡”,即当时银州柴胡的伪品。直到清代1695年,著名医家张璐总结历代本草中银柴胡与柴胡的不同功效,在其《本经逢原》中正式将银柴胡从柴胡项下分出。由此说明,石竹科银柴胡到了清代已逐渐摆脱对柴胡的依附而独立为一个新的品种。

银柴胡,《图经本草》曰:“柴胡,以银州者为胜。”李时珍谓:“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杨熙龄在《著园医话》中谓:“银,银州产,非谓其色白如银也。”《百草镜》曰:“银柴胡出陕西宁夏镇。”“长尺余微白,力弱于柴胡。”故因其产于宁夏银川最佳,条长,外皮淡黄棕色,断面黄白色。形似柴胡而弱,色白,故名之。异名有: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

中药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主产于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切片,晒干。本品气微,味甘。以根长、外皮棕黄色、切面黄白色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
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不宜使用。
银柴胡与柴胡柴胡与银柴胡二者均属临床常用药,虽仅一字之差,其实是来源及功效不同的两味中药。柴胡是辛凉解表药,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银柴胡是清虚热药,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柴胡味辛能发散,性寒能清热,归肝,胆,三焦经。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本草正义》记载:“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临床不仅善解半表半里之邪,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也可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症;并且对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特别是脱肛、子宫下垂)以及短气、倦怠等症,亦有良好疗效。真阴亏虚、肝阳上亢者,禁忌使用。
银柴胡味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退虚热,清疳热的功效。且作用平和,与芩、连之大苦大寒,易损阳伤正者不同,以清虚热作用最为见长。《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临床不仅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痨热及盗汗等证,亦可用于治疗小儿虫积发热、腹大、消瘦、口渴、眼红等肝疳之证,为清疳热要药。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禁忌使用[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244]。
由此可见,柴胡与银柴胡皆能退热,但柴胡能和解退热,以邪入少阳之实热为主。银柴胡则治阴虚骨蒸潮热,以虚热者为佳。

中药银柴胡主要含a-菠菜甾醇、豆甾醇等甾醇类,黄酮类及挥发性成分。
银柴胡水煎醇沉液5.4g/kg腹腔注射具有解热作用,且作用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强。从银柴胡根部分离出的糠醇是其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野生与引种银柴胡的乙醚粗提物有明显的抗炎作用。银柴胡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银柴胡胺D、银柴胡新木质素-β-D-葡萄糖苷A对大鼠RBL-2H3细胞体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且细胞毒性较小。此外,银柴胡还具有杀精子作用。
时间:2024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