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任何一段关系上瘾

乐人看情感 2024-07-06 16:27:32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作家苏芩有句话深得我心:交往归交往,无需哄彼此开心,也不对任何一种关系上瘾。

对一段关系上瘾,过度索取情绪价值,只会让对方窒息,让自己内耗。

降低期待,亲而有间,你越是松弛,感情越是能细水长流。

1

作家刘墉曾在书中讲过一件事。

小英和丈夫结婚后,一直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准备生日惊喜,好让自己在办公室风光一回。

生日那天,她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丈夫的鲜花和蛋糕,但丈夫根本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小英等了一天都不见丈夫有任何表示,委屈之下,她忍不住在办公室哭了出来。

同事唐姐听见后,赶忙过来安慰,还慷慨地请她吃了一顿大餐。

小英内心非常感动,便把唐姐视为知己,一有不顺心就向唐姐倾诉,还经常与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直到有一天,小英突然被领导叫去办公室,还被他指着鼻子一顿批评。

事后小英才知,是唐姐告的密。

原来,唐姐从没把自己当成朋友,还利用自己在领导面前表现。

小英失望透顶,此后再也不敢轻信他人,还差点因此抑郁。

故事的结尾,刘墉问大家:小英的遭遇,到底是谁的错?是神经大条的丈夫还是腹黑的唐姐?

其实,都不是,是小英自己。

她期盼丈夫的宠爱,渴望同事的真心,对所有关系都寄予厚望。

但现实与理想终有落差,期待落空时,所有预设都成了幻灭的痛苦。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我们不也如此吗?

对伴侣要求过高,见不得对方怠慢;

对同事掏心掏肺,渴望换来对方真心;

对朋友太过在乎,想要彼此永不辜负。

可事实是,没人能按照你的想法过活,你对一段关系期待越高,受到伤害的概率越大。

美国咨询师罗兰·米勒,在长达25年的人际关系研究中,经常被问:

为什么一段关系,越是在乎,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希望对方做某件事、成为某个样子,而他没有,你就痛苦了。

对别人苛求,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虐待。

期待成瘾,也只会让你陷入绝望的深渊而已。

2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障碍叫做“情感依赖”。

表现为过于喜欢或寄托过多个人感情于某个人或者某件物品上。

这种人在关系中往往比较依赖对方,希望对方能时刻关注自己,给予自己情绪价值。

而一旦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意,矛盾就会因此而爆发,使关系陷入僵局。

情感咨询师@赵小易曾分享过一对夫妻的案例。

老公是个生意人,经营着一间小厂子,妻子则主内,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恩爱夫妻的典范。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吵架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度到了闹离婚的境地。

明明感情也没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差?

在赵小易的询问下,矛盾的源头浮出水面。

妻子说,自己整天围着家人转,早上睁眼就要去菜市场,晚上还要哄睡孩子。

一天忙下来,身心俱疲。

所以她希望丈夫能理解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不易,多给自己一些情绪上的安抚。

然而丈夫表现得越来越敷衍,她便认为丈夫不再爱自己,内心积怨更深。

而在丈夫的讲述中,他每天为了厂子的事焦头烂额,效益不好时更是吃不好睡不好。

他希望妻子能关心他累不累、身体要不要紧,而不是嫌他回家太晚、应酬太多。

他们都只顾及自己的需求,想要对方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一旦依赖成瘾,而对方不再给予,痛苦便随之而来。

作家叶倾城说:

有些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太高了,时刻要有人陪,随时都需要人响应……

这种情况下,能响应他的,多半是骗子、杀猪盘。

生活的磨盘本就很重,没有人天生应该把你的感受置顶。

一遇到不顺就想找人安慰,只会让自己沦为巨婴,加速别人的逃离。

更何况,每个人的能量都有限。

想要靠别人的情绪价值喂饱自己,这本身就是对别人的掠夺,也是对关系的不负责。

3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有一个比喻: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越紧密越长久。

太过黏人,难免会令对方生厌,一味索求,是在加重彼此的负担。

恰到好处的冷淡胜过不合时宜的热情,适可而止的关心好过忘乎所以的打扰。

不对任何一段关系上瘾,彼此才能相处舒服。

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中,玫瑰和苏苏的友谊感动了很多人。

她们无话不谈,却不会过分介入彼此的生活,彼此关系亲密,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疏离。

有一次,玫瑰为爱奔赴巴黎,却被初恋告知要永居法国。

玫瑰败兴而归,回家后和苏苏聊起此事,失望地表示自己突然看清了一些事。

苏苏却说:“顿悟都是瞬间发生的,在发生之前总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缠、拉扯、自我怀疑,但是一旦发生了,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原来,她很早就看清了这段恋情的结局,但却从未干涉玫瑰的选择。

因为她知道人总要经历痛苦才能成长,所以也只是默默守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安慰。

还有一次,苏苏被原生家庭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谁都不见。

玫瑰也没有刨根问底,而是静静陪在她身边,温柔地告诉她:“那只是你的过去,而非你的过错。”

这种彼此亲近却又互相独立的相处模式,使得两人友情愈加浓厚,也使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

不仅仅是朋友,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同样重要。

刘若英就曾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写她的婚后生活:

“两人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

两人都有各自的卧室,共用厨房和餐厅……”

也许在旁人眼中,这样的日常显得过于生分。

但刘若英却享受其中,正如她对丈夫所说:

“因为保有你,我感觉自己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婚姻对她而言,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是贵在知心的陪伴。

他们尊重各自的不同,不过分要求对方,也不刻意改变自己。

两人就这样淡淡地相处,如今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光景。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真正好的感情,就像是树与树之间的关系。

枝叶可以互相碰撞,但根系却始终独立。

这份空隙,是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也代表着彼此都有能力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的概念——零糖社交。

现代人在和朋友经常联系、密切相处的同时,也保留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就像零糖饮料一样,让人轻盈、无压力的一种交往方式。

其实,人与人最舒适的关系,就是不要太有关系。

不论和谁在一起,不产生过高的社交期望,自己哄自己开心,才是维系关系长久的秘诀。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0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