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其所著的《战犯改造所见闻》里面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儿。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有着一百多位将军级别的战犯呢。这些战犯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不过,也还有一部分是毕业于东北讲武堂、云南讲武堂的,另外呢,还有些是曾经留学到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诸多国家去专门学习军事的。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多有着不同军事学习背景的人,居然连一个能够喊操的都找不出来。最后没办法,就只能让沈醉这个军统少将特务来承担喊操的任务啦。
郑庭笈向众人推荐由沈醉来领操,这时就见沈醉哈哈大笑着,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数说道:“你们瞧瞧啊,仅仅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就有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仙洲、范汉杰、曾扩情、刘嘉树、马励武、周振强、郭一予等等,这可就有十多个人呢。而且啊,那些曾经统率过几万、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大军的军长、兵团司令、总司令之类的人物,数量那可真是多得很呐,竟然超过了百余人之多。”
您瞧瞧,国民党那边那么多高级将领呢,可居然连一个能把喊操这事干好的人都找不出来。就这情况,蒋介石打仗能不一次次打败仗吗?那可真就怪了。要是各位读者朋友们仔细去看看特赦战犯的名单,保准也会在心里冒出一个挺有意思的疑问来:在这些个将军级别的战犯当中,到底哪一个打仗是最厉害的呢?
经常能在不少网文里看到这样的说法,说是“功德林关了八个黄埔一期生,还枪毙了一个”,但其实这完全就是在瞎编乱造。先来说说枪毙战犯这事儿吧,功德林那里从来就没有枪毙过任何一个战犯哦,更别说是黄埔一期生啦。要知道,当初老人家早就定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调,那就是“一个不杀”,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枪毙战犯这种情况呢。再讲讲黄埔一期生的数量问题,和沈醉能称得上是“同学”关系的黄埔一期生,那可远远不止八个,所以网文里说的那种情况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哦。
你知道吗,有些人在被俘之前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结果被俘之后那可真是洋相不断啊。就像沈醉回忆录里有这么一章,名字就叫做《人生百态自我暴露,做广播操洋相迭出》呢。这里面讲了个挺有意思又让人觉得有些滑稽的事儿。说是有几位将军啊,那肚子都挺大的,做广播操踢腿的时候可费劲了。他们踢腿的时候,最多也就只能踢到一两尺高的样子。而且那踢腿的姿势可太奇怪啦,就跟新兵刚开始学正步走似的,正常踢出去的脚应该是收回到原地的,可他们呢,一踢出去,这脚就直接朝着前面迈出去一步了。这就麻烦了,等到要踢另一只脚的时候,往往就会踢到前面人的屁股上或者腿上了。被踢到的人哪能乐意,肯定会回过头去质问是怎么回事儿。这么一来,整个做广播操的队伍就得停下来了,得先去劝架,得让那个踢人的往后退回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才行。可有时候呢,好不容易刚把这事儿调解完了,大家接着继续做广播操,刚才踢人的那位还是习惯性地向前迈那一步,被踢过的人就害怕再被踢,立马又回过头去和他吵起来了,你说这是不是挺让人哭笑不得的。
沈醉曾提到,像这样的争吵,他出面调解都不下十次了,可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出事。当时大家在做弯腰运动呢,结果最后面的那个人不知怎么的,一个趔趄没稳住,就直接撞在了前面人的身上。这一撞可不得了,前面被撞的那个人又因为这股冲击力,接着撞向了更前面的人。就这样,这一行人就仿佛多米诺骨牌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全都倒下去了。这一倒啊,好些人都受了伤,有的人是两手着地,手掌都给擦伤了;还有的人更倒霉,直接把鼻子给摔出血来了。
大家知道,将军在战场上一般确实不太会常常端着枪冲在最前面的位置啦。不过呢,回顾历史,不管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意义重大的解放战争时期,都有相当一部分将军英勇无畏地投身战斗,甚至把热血洒在了疆场之上。正因为有这样的过往,如今呢,很多部队都特别重视对高级军官的体能训练啦,毕竟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作战指挥等任务。
蒋介石手底下的那些将军们啊,情况各有不同呢。其中大部分人吧,要么就是养得胖胖的,要么就是一遇到事儿跑得比谁都快。不过呢,在他的阵营里也有不少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厉害角色,也就是所谓的悍将啦。这些人当中啊,有一部分是从基层的排长开始,一步一步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历经连长等各个职位,靠着一场场战斗积累经验,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要是说他们全都一无是处、百无一用,那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客观公正的。
大家知道吗,当时有好多将军,不管是能打仗的还是打仗能力稍欠些的,最后都成了俘虏呢。这些人后来都聚集到战犯管理所里去了,那场面啊,真可以说是相当壮观啦。要是读者朋友们去看看那七批特赦战犯的名单,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哦,里面光是中将司令、副司令的数量就多得,简直让人都有点数不过来呢。
要是数不清的话,那也没办法去细细数了。接下来呢,咱们就只着重去看一看那些知名度相对比较高的中将司令吧。
第一批特别提到的有这样几位将领,其中有担任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之后又在徐州“剿总”担任中将副司令的杜聿明;还有担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并且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再有就是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同时兼任十四兵团司令的宋希濂;另外还有天津警备司令部的中将司令陈长捷;以及第六兵团的中将司令卢浚泉。
第二批获得特赦的人员当中,有曾担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的李仙洲,还有曾任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的范汉杰。
第三批获得特赦的人员里包含了一些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呢。其中有曾担任第九兵团中将司令的廖耀湘,还有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并且兼任天津防务副司令的林伟俦,另外,第七兵团中将副司令何文鼎也在这第三批特赦人员之中。
在第四批特赦人员当中,有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被列入其中。而川湘鄂绥靖公署第七绥靖区司令周上凡呢,他是个少将,在这次特赦的相关安排里,就没有算他啦。
第五批获得特赦的人员当中,有曾经担任第七绥靖区上将司令以及四川省政府主席这两个职务的王陵基;还有在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出任中将副司令的王靖宇;另外,第二集团军的中将副司令梁培璜也在此次第五批特赦的名单之中。
在第六批获得特赦的人员当中,有曾担任江阴要塞中将司令的孔庆桂,以及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牟中珩。
第七批属于最后一批特赦人员,其中包括第十二兵团的中将司令黄维,此人在相关军事岗位承担重要职责;还有第十三兵团的中将副司令李九思,同样在兵团中有着相应的军事地位。另外,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的中将总司令庄村夫也在此次特赦之列,他曾在该边区的绥靖司令部肩负领导职责。晋陕边区挺进纵队的中将司令宋清轩也位列其中,其在挺进纵队的指挥层面发挥过作用。再者,豫鄂皖边区自卫军的中将司令汪宪也获得特赦,他在边区自卫军的领导岗位上有过经历。还有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的中将司令王绪镒同样是此次特赦对象。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情况来看,在被特赦的战犯当中呢,挂着中将司令、副司令这类职衔的人可不少,差不多有二三十人呢。您想啊,蒋介石在“国防部”召开会议的时候,要想一下子召集到这么多的中将,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呢,王耀武和康泽之前所说的情况,确实是没有说错的呢。
在七批特赦战犯当中,有不少是中将司令、副司令呢。不过数量太多啦,咱们就从中挑选一下,挑出十个比较能打仗的,或者是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中将正司令来做个比较哦。这十位分别是谁呢?他们是杜聿明,这位在军事方面可是有不少经历的;还有王耀武,也是挺有名气的一位将领;宋希濂同样如此,在相关历史事件里也扮演过重要角色呢;陈长捷也在其列,也是大家相对比较熟知的;卢浚泉呢,也是这批被挑选出来比较的中将司令之一;廖耀湘更是在一些战事里有过表现;康泽也在此行列之中;黄维也是大家常常会提到的一位啦。另外,还有因病故而没能出现在战犯名单里的陆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中将司令官汤尧,以及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三兵团中将司令官张淦,这两位虽然因为那样的原因没在战犯名单上,但也是属于这类有相关职务的中将司令范畴哦。而说到被抓前才当上“中将游击总司令”的沈醉,他可有点特殊呢。他那时候连个正儿八经像样的队伍班子都还没搭建起来,要是说他是个中将司令呢,恐怕他自己心里都会觉得不太好意思去承认这个身份哟。
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蔡守元这个角色是有其历史原型的,那便是张淦啦。张淦在当时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他算得上是在李宗仁、白崇禧之下的桂系当中首屈一指的悍将呢。就说那场青树坪之战吧,这一战可让101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亏,而指挥这场战役的人正是张淦哦。
在桂系于大西南遭遇兵败之前的淮海战役时期,蒋介石以及刘峙、杜聿明这几位呢,一直都盘算着要调动张淦所率领的第三兵团。可这事儿却没那么顺利,为啥呢?因为白崇禧,他始终把张淦的第三兵团扣在手里,就是不放行呢。不仅如此哦,张淦这边也是动作不断,他一步一步地设置防线,目的就是不让宋希濂所带领的部队能够顺利开赴到徐蚌地区去参与作战。
据原华中“剿总”第三处,也就是作战处处长覃戈鸣在《桂系在淮海战役中的态度及白崇禧“备战求和”阴谋的幻灭》一文里所回忆的内容来看,当时是这么个情况。白崇禧做出了指示,让覃戈鸣用第二十八军(这可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哦)以及第二十军(属于川军),去替换张淦兵团的第九军和第四十八军呢。不过呢,这第二十八军和第二十军的战斗力,跟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比起来,那可差得远啦。而蒋介石呢,还有他身边的那些幕僚们,依旧一个劲儿地强烈要求调走张淦兵团。特别是在黄维兵团以及杜聿明所率领的各个兵团都被包围起来的时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华中“剿总”提出要调走张淦兵团的要求,但是呢,每次都被白崇禧给拒绝掉了,没让他们得逞呢。
据宋希濂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这篇文章所证实的情况来看,张淦兵团那可是桂系的基干部队呢。当时在淮海战役期间,白崇禧为了不让张淦兵团陷入到淮海战场之中,还特意亲自给宋希濂打了电话呢。白崇禧在电话里讲,在武汉地区呢,除了张淦兵团的第七军以及第四十八军还算比较有战斗力之外,其他的那些部队,那可都是些乌合之众,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呢,基于这样的情况,白崇禧觉得张淦兵团那是动不得的,不然的话,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利的局面呢。
有一位叫张淦的人,他有个绰号叫“罗盘将军”。这人有个特点,常常会以“卦象不利”为借口来逃避去打那些硬仗。至于这卦象到底该怎么去理解、怎么去阐释呢,其实全看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看他究竟是想不想去打这场仗,以及有没有胆量去打这场仗啦。
在蒋家王朝以及桂系的诸多兵团当中,张淦兵团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最后一个被成建制歼灭的重兵集团。而宋希濂的十四兵团呢,是匆匆组建起来的,就其战斗力而言,确实还比不上张淦所率领的第三兵团呢。
张淦这个人呢,是比较聪明的,也可以说是比较狡猾啦。不过要是说他的综合能力在咱们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十位中将司令当中能排到前三名的话,恐怕绝大多数对解放战争史比较熟悉的读者都是不会认可的哦。在这十位当中呢,综合能力最强并且在抗战时期功劳最大的那得是王耀武。杜聿明呢,先是在辽沈战役中吃了败仗,接着又在淮海战役中失利,就算是他,和王耀武比起来那也是差了不少呢。更不用说那个被称作罗盘将军的张淦以及有点书呆子气的黄维啦。就说十三兵团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吧,他到了晚年病得都有点不太认人了,可只要一提起黄维,就会说“那是个外行”呢。
实际上呢,宋希濂早就萌生了率领部队进入缅甸的念头。可让人无奈的是,蒋介石就是坚决不批准这个计划呢。要是蒋介石能早一些点头同意宋希濂以及胡宗南的入缅计划,那如今的诸多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很多事情或许都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喽。
有人或许并不完全认可说这十个中将司令里能力战绩能排在前三甲的是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样的说法。那既然如此呢,最后还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各位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吧。假如让您来给这十位中将司令依照能力高低排个座次的话,您觉得这头把交椅应当给谁坐呢?还有啊,黄维在这其中是不是属于能力相对最弱的那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