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5年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3月19日,又发布了《2025年规范兽药使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个文件先后对饲料和兽药质量监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第二个文件里提到了一条,整治生产经营假劣水产用兽药行为。

饲料和兽药是大多数水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产品,但养殖户朋友肯定发现了这几年有的饲料或者兽药,真的是越做越差,越做越假。或者说有的企业产品质量很不稳定,有几批质量比较好,但有几批又很差,养殖户或者经销商都比较头疼。
这其中甚至不排除有的是一些知名品牌、老品牌。为什么这些企业也会在质量把控上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比较严重,比如有的企业甚至经常出现在《兽药质量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通过梳理方方面面的信息,水产养殖网认为,有的饲料或者渔药越做越差的原因如下:
一、市场竞争压力大
这几年水产养殖市场的价格战一波接一波,很多企业不堪压力重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就可能通过降低价格打市场。短时间内价格战可能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但长期下去的后果很严重。

二、低价必然带来低质
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天生的使命,企业家开厂生产不是为了搞慈善,不可能亏本经营,哪怕是盈利水平过低,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如果长期内卷的话,企业必然会想方设法,控制成本,实在不行就只能作假,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
典型的现象就是,作假的饲料厂用价格便宜的替代原料,作假的渔药厂把含量降低或者用其他低价原料替代,养殖户买到的产品质量肯定下降。看起来价格便宜了,但质量下降了很多,养殖户还是最终的受害者。

三、企业管理不善
饲料或者渔药是要通过专业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设备、工艺、原料、人员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产品质量就无法保证。这两年饲料原料、渔药原料价格有波动,有的甚至涨价厉害,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就可能采用价格低的原料。
还有的厂家,因为生产的主要负责人被挖走了,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有一段不在岗,短时间没有合格的人员替补,产品品质出了问题,这就是非常直接的结果。如果老板能经常参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这还好办,如果有的老板是甩手掌柜,那就完蛋了。

四、买方需求档次降低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要买什么样的产品,厂家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饲料为例,在饲料蛋白不降的情况下,饲料价格可以下降两三百甚至三五百,专业检测质量的话,都是合格的,但养殖鱼虾蟹蛙的话,料比升高、长速变慢、发病增多等等,一系列问题就来了。
渔药内卷也很严重,同质化现象太多,大路货太多了,局部主产区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渔药产品原料化。五六年前,渔药市场基本上都是成品在销售,如今满大街的原料产品,导致很多做成品的厂家压力倍增。

好的原料产品,确实能为养殖户带来很多的实惠,但原料产品内卷也厉害了,漂白粉、糖蜜、石灰、腐殖酸钠、黄腐酸钾、茶籽饼等等,批发这类产品的门市多了,然后就拼价格。拼价格的同时,如果说质量不变,养殖户能落得实惠,如果说价格低了、质量也降了,那倒霉的最终也是养殖户。
拼价格,有的是经销商为了抢客户、主动去拼,有的是经销商被动去拼,别人降价促销、自己也被迫降价,不降价客户就要跑掉了,为了留住客户只有拼价格。
同样的东西,张三卖10块,李四卖9块吸引养殖户,张三继续降价卖8块保住养殖户,李四跟着降到7块继续抢,长期下去是什么后果?经销商不挣钱了,接下来要么是不想卖了,要么是卖假的。
在经销商拼价格的时候,养殖户也在观望,看着几个经销商互相杀价,看起来养殖户渔翁得利,但细细想想,养殖户怎么可能得利?经销商卖东西难道是为了喝西北风?
所以经销商拼价格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养殖户不断追求低价的产品,经销商被迫经销低价的产品,质量就无法保证,然后养殖户抱怨产品效果越来越差。
再深挖的话,就要问到那个问题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便宜货?理由只有一个,大多数养殖户不赚钱了,这个背后的因素就更多了,这次就不深挖了,下次再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