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传说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9-11 00:55:41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而建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妻带小从长安入川,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的旁边,盖了一座小茅屋。他称之为“草堂”。那首千古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就是这座茅屋。

后来由于发生了一些变故,曾经帮助他的朋友去世了,不能再庇护他,杜甫的生活难以为继,只好离开了成都。这座草堂很快就被损坏了。到了五代时期,诗人韦庄前往浣花溪寻找章堂,见到只剩遗址,于是又重新修葺,这才初具规模。后来经宋元明清明几代多次重修,最终奠定了现在的格局。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行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飘摇草堂中的杜甫,自顾不暇,还能为天下人着想,其高尚的人文情怀已超过诗的本身意义,更加令人敬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现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

当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带家属从甘肃南部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修建了一座茅屋,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多的时间。如今,当年的那个茅屋已经不存在了,后经世人原址重修扩建而成现在著名的杜甫草堂,而工部祠,就是杜甫草堂中的一处景观。那您知道工部祠是如何被命名的吗?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天宝六年(747年)的时候,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于是杜甫就进京赶考,但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整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因此落榜。杜甫因为有着政治理想,不得不另辟门路,转走权贵之门,但过了十年后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唐玄宗为了进行太清宫、天地以及太庙的祭祀大典而广纳礼赋,而杜甫的《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从而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但因为当时朝廷上小人当道,所以杜甫并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只做过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小官。在他做的这些官中,最大的官职就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就有了“杜工部”这个称号了,而工部祠也是因为这个官职而命名的。

0 阅读:1
文化愿补不足

文化愿补不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