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岁月深处,乾坤依旧,浮世如昔,内心却日渐安宁平和,静若云水,寻常的日子里,忽然发现,竟多了一份诗韵的闲雅,花的静美,喧嚣的俗世中,忽然就爱上了,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的闲适淡然的一份清欢。一直喜欢苏试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尤其喜欢这清欢二字。清欢,清清浅浅的欢愉,不浓烈,不喧闹,象山间一弯清清浅浅的溪水,从从容容地就有了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禅意,又象蓝天上几朵闲闲散散的白云,自自在在地就有了聚散随意卷舒自由的洒脱,纷繁的尘世中,多少人在为各种欲望忙忙碌碌,身心疲惫,又有多少人能穿越浮华,静守内心的一份安宁,给心灵觅一片净土,寻一味清欢。
中秋佳节,是中国人心中最具诗意和温情的节日之一,而月饼作为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美食,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和深厚的情感。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款月饼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心中无法忘怀的美味。那是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到中秋节前夕,家中就会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甜香。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准备制作月饼。她精心挑选食材,细腻地和面、调制馅料,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家人的爱。
紫薇满径凉满意,许是昨夜秋风起,青茶未品叶先黄,三两零落半入泥,欲沽花雕就绒蟹,将换新装藏夏衣。团圆节至人难全,明月星光谁共期。我愿意做秋风长裙上的一枚云朵,等菊芋花开满了田间与山坡,等光阴驱散那些零零散散的寂寞,因为你我将心底的言语演绎成诗歌,因为你那花香的锦帛总若倾城的颜色,唯有你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泼墨,唯有你才让我的眼中有了璀璨的星河。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据说月亮在这一天最圆最明亮,比往常更富有灵性。但民间还有一种“十五月亮十六圆”的说法。无论是十五,还是十六,中秋之夜,明媚的朗月,将如水的清光洒向人间,润泽万物。难怪文人雅士要用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一年月色最明亮,千里人心共赏时的绝妙佳句来咏月了。
中秋是团圆的代名词。明代时,文献上就有了中秋节为“团圆节”的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心圆,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日团圆节也”。意寓圆圆的月饼是象征团圆的节物,显示团圆之意,回娘家的子女也必须赶回大家,全家团聚。故在中秋之夜,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乐此不彼,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或“亦解衣市酒、无强近欢,不肯虚度”。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每逢中秋佳节,阖家团聚,举杯向月,尽享天伦之乐,有道是“居室夜深人旖旎,桂轮香满月团圆”。
中秋是思念的代名词,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漂泊异乡的游子,独自向月,更加思念故乡,思念家人,思念亲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朝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的诗句,写出了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把人们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宋朝诗人苏舜钦,中秋对月,勾起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下了“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不唯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的千古绝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明月千里寄相思”等诗句,更是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中秋是月饼的代名词。唐代时长安已经开始大量制作月饼,到了宋代月饼已十分流行。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大概是今天可见的最早描写月饼的诗句了。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难怪乾隆皇帝下江南中秋品尝月饼时,对月慨叹:“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而今的月饼做功讲究,制作优良,品种繁多,包装精致。月饼不但好吃,那月饼上面的月宫、蟾兔、嫦娥奔月等图案,把现代的人们带向神话传说的美妙境界里。中秋吃月饼在人们的心中象征着团圆,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至于月饼最初作为祭月用的供品,早已被人们淡忘了。
中秋佳节,品茗向月,它阐释的永远是人们内心深处那份甜蜜的期盼和绵长的眷恋,时光深处,流年似水,转瞬间,光阴已老,留在心头的,是弥留在时光深处的无边落寞,季节轮回的过往中,日子在指缝中流水般淌过,尘世间擦肩而过的一些故事和感动,常常萦绕心怀,令人叹息。(王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