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老矣”质疑,上汽开启智能出行新序章

孙景阳说车 2025-04-12 17:02:18

汽车圈最近不太平,各种“唱衰”的声音时不时冒出来,尤其是对于一些老牌车企,质疑声更是此起彼伏。什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家伙该退场了”,听着就让人觉得扎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老牌车企真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势力们“乱拳打死老师傅”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那些被质疑的老牌车企,到底还有没有翻盘的底气和实力。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高手过招,往往不在于招式有多花哨,而在于内功是否深厚。汽车行业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是新势力们各种炫酷的技术和营销手段,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企业本身的积累和沉淀。

说到积累,就不得不提上汽集团了。这家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有人说它保守,有人说它反应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拥有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产业链资源,是很多新势力们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

问题来了,拥有深厚“内功”的上汽,该如何应对新势力的挑战,实现自我革新和再出发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看新势力们到底赢在了哪里。在我看来,新势力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快”和“准”。

“快”指的是反应速度快,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快速推出新产品,快速迭代技术。这得益于它们更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更灵活的决策机制,能够避免传统车企的“大公司病”。

“准”指的是定位精准,能够准确把握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这得益于它们更年轻化的团队和更贴近用户的营销方式,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找到了新势力的优势,也就找到了老牌车企的突破口。想要翻盘,老牌车企就必须在“快”和“准”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敢于打破传统,拥抱变革。老牌车企之所以给人以保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固守传统,不愿改变。想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拥抱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理念。

这方面,上汽已经开始行动了。近年来,上汽大力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并且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比如共享出行、智能充电等。

要加速组织变革,提升反应速度。传统车企的组织结构往往过于臃肿,决策流程过于复杂,导致反应速度慢。想要提升反应速度,就必须进行组织变革,精简机构、优化流程、放权赋能。

上汽也在积极推进组织变革。近年来,上汽成立了零束科技等创新型企业,试图通过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再次,要贴近用户,精准定位。老牌车企往往过于注重产品本身,忽略了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想要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贴近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

这方面,上汽也在努力尝试。近年来,上汽加大了营销创新力度,推出了各种线上互动活动,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试图树立更加年轻化、更有温度的品牌形象。

除了以上这些,老牌车企还有一项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凭借多年的积累,老牌车企与供应商、经销商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保证质量、提升效率。

上汽在这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上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变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老牌车企在转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技术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组织变革可能会引发内部的阻力和抵触,贴近用户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等等。

但即便如此,老牌车企也必须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因为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不变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

回到最初的问题,老牌车企真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势力们“乱拳打死老师傅”吗?我的答案是:未必!只要老牌车企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打破传统,拥抱变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自我革新和再出发。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的那句“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上汽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百年车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决心和信念。我相信,只要上汽能够坚持创新、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么,上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妨拆解一下上汽在“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上展示的一些实际行动,看看这家老牌车企的破局思路。

首先,智能化方面,上汽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拥抱开放合作。像是和Momenta、地平线、华为、大疆这些行业领头羊的合作,就是为了快速补齐自身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短板。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能够让上汽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例如,与地平线合作,能够让上汽旗下的荣威、MG等品牌快速搭载高算力芯片,实现全场景NOA高阶智驾功能。与大疆旗下的卓驭合作,则能够为宝骏享境打造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智驾系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而与华为的合作,更是备受瞩目,双方将共同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整合双方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车型,剑指15-25万元的主流市场,直接与新势力们展开正面竞争。

其次,在安全方面,上汽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怕撞、不会撞、撞了也不怕”的三重安全防线。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在车身设计上,上汽严格遵循全球最严苛的标准,采用高强度钢材和先进的结构设计,打造出坚不可摧的车身结构,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为车内乘员提供最坚实的物理防护。

在主动安全方面,上汽的ADAS与VMC技术紧密配合,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提前预判潜在危险,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避让,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风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在电池安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魔方”电池技术,上汽成功实现了“零自燃、零热失控”的目标,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树立了新的标杆。

再次,个性化方面,上汽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对于汽车个性化的需求,并提出“软件定义体验,硬件拓展可能”的创新理念。

通过AI大模型的接入,上汽的车辆具备了强大的自学习与自进化能力,能够实时感知用户需求,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定制座舱氛围,依据行程数据自动优化驾驶模式,甚至还能根据用户的情绪推荐合适的音乐与路线,真正实现“车懂人心”。

在硬件方面,上汽也在不断升级电子电气架构,赋予汽车更强的可塑性。用户可以像定制手机一样,自由选择和组合各种功能模块,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座驾。

全球化方面,上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内聚实力,外拓生态”的战略。上汽整合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核心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迭代。上汽深化与大众、华为、宁德时代等伙伴 Technical共创。

通过GloCal战略(全球本土化),上汽在海外市场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用户偏好,开发本土化产品,既输出“中国智造”的硬实力,又尊重本土文化需求。例如,在东南亚市场,搭载DMH混动系统的MG车型凭借超长续航打破了日系车省油的神话;在欧洲市场,上汽的L4级Robotaxi运营平台“享道出行”与当地政府合作探索无人驾驶出租车法规,输出“中国智驾标准”。

上汽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努力摆脱“老迈”的形象,重新焕发活力。虽然变革之路充满挑战,但凭借其深厚的积累和坚定的决心,上汽完全有理由赢得未来。

当然,仅仅依靠上汽一家的努力是不够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需要更多像上汽这样的老牌车企积极转型,也需要更多的新势力们不断创新。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中国汽车工业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汽车的定义和使用方式。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上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正在以自身的行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树立榜样。它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更在组织变革、营销模式、全球化战略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其他老牌车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贾健旭所说,“上汽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百年车企”。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目标,更是一种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担当和责任。我相信,只要上汽能够坚持创新、不断进取,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汽车舞台上,上汽能够继续绽放光芒,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最后,用一组数据来为上汽的努力做一个总结:

  研发投入: 近年来,上汽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用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新能源汽车销量: 2023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

  海外市场销量: 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超过1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

  智能驾驶技术: 上汽集团已在多个城市开展L4级自动驾驶测试,累计测试里程超过百万公里。

  产业链整合能力: 上汽集团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供应链稳定和产品质量。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上汽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成效。虽然未来仍然充满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汽能够凭借其深厚的积累和坚定的决心,赢得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0 阅读:0
孙景阳说车

孙景阳说车

孙景阳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