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于言朋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05后”大学生林千松近日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青岛市第222例、莱西市首位大学生捐献者。面对父亲的担忧,他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这份“生命火种”为一名两岁血液病女童带去新生希望。

8毫升血样改写两岁女童生命
林千松是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一名学生,2023年的一次校园献血活动,成为林千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彼时,刚满18岁的他在献血车上第一次听医护人员提及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对身体无害。”简单的一句话,让这个阳光开朗的山东少年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同意书,留下8毫升血样。
“当时只觉得这是举手之劳,没想到真能救人。”林千松回忆道。非亲缘配型成功率仅十万分之一,这份微小的概率却在他身上化作必然——2024年9月,青岛红十字会的电话传来消息:他的血样与一名两岁血液病女童初配成功。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召唤”,林千松没有丝毫犹豫:“能用自己的力量救一个人,太值得了!”然而,远在菏泽老家的父母却忧心忡忡。父母反复追问:“抽细胞是不是很疼?会不会影响身体?”林千松耐心解释:“现在是通过外周血分离干细胞,和献血差不多,科学又安全。”他还翻出权威资料,用手机视频连线医生答疑,最终打消了家人的顾虑。
戒熬夜调饮食,他为救人严苛自律
为保障捐献顺利,这个平日里喜欢泡在图书馆的男生开始“严苛”自律:戒掉熬夜、坚持晨跑、调整饮食。2024年12月通过体检后,他笑着说:“感觉自己像备战高考,但这次‘考试’关乎另一个生命。”
2月24日,林千松来到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做最后的术前准备。此后几天,他每天打一针动员剂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生长。腰背的酸痛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责任的“重量”,他却笑着说:“除腰背和颈部有一点酸痛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比起患者的痛苦,这点不适微不足道。”
捐献当日,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0岁的林千松安静地躺在病床上。随着机器的启动,他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历经4个多小时,林千松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想象我的干细胞能在那个陌生的小身体里扎根、生长,让她也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校园里尽情奔跑,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温暖,真神奇!”林千松望着血袋十分开心。
捐髓善举引燃校园爱心潮
林千松的善举也在校园内外迅速传开,在其示范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捐献当天,陪同捐献的同学李威翔当场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他的勇气让我明白,普通人也能成为英雄”。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田艳玲带队慰问,称赞他“为‘05后’青春打了个样”。
作为学校的学生会干部,林千松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在校期间,他曾多次组织师生献血活动,如今更在朋友圈发起“加入骨髓库”倡议:“让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我的幸运。希望更多人加入骨髓库,让这项公益事业常态化!”数据显示,2024年该校献血量达2620单位,位列青岛高校前三。
“身为‘05后’,林千松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也为同学们传递了一股正能量。”田艳玲表示,学校将以林千松为榜样,鼓励更多学生向他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林千松的故事,不仅是一次生命的接力,更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当造血干细胞携带的DNA在另一个身体里生根,当同学们接过爱心接力棒加入中华骨髓库,当献血车一次次开进校园……林千松的故事,诠释了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抛去“躺平”“佛系”的标签,展现“担当”“奉献”的青春底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