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姹紫嫣红的朱顶红。 (受访者供图)
花卉是“美丽事业”。近年来,湖北花卉产业依托科技创新,走三产融合之路,实现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升级的跨越式发展。从大别山麓的天然杜鹃花,到江汉平原的智能温室;从“云端”盛开的电商经济,到农旅融合的“花样”经济,一朵花的旅程串联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多元转化。
本期报道带您走进荆门市东宝区,看当地如何以花为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景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邬宝华
2月25日,春寒料峭。在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的智能温控大棚里,一株株朱顶红含苞待放,工人小心翼翼地将封装着蜡衣的种球装入礼盒。
这些印有“中国红”“龙凤呈祥”图案的种球,即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每个蜡球能精准调控花期,单价超过百元。”荆门辰龙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龙公司”)负责人李鹏飞轻抚蜡球,言语中透着自豪。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田间试错到专利加持,这位1986年出生的“农创客”用8年时间,攻克种子卡脖子难题,培育出国产朱顶红新品种,为“美丽事业”增添亮丽色彩。
破局:“洋花卉”本土化栽培
时间拨回2018年,怀揣花卉梦的李鹏飞从广州返乡创业,却在首季遭遇当头棒喝——耗资百万引进的100多亩花卉品种,因水土不服死亡过半。看着满地腐烂的花卉,这个走南闯北的花卉商人红了眼眶。
李鹏飞调研市场发现,每年郁金香、百合种球进口量占国内总销量的比重均超过90%,价格受出口市场控制。李鹏飞开始将目光瞄准球根花卉朱顶红。朱顶红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谐音“注定红”,寓意吉祥如意,深受人们喜爱。朱顶红是舶来品,因其生长周期较长,国内种植较少。近年来,朱顶红等种球每年进口额逾10亿元,而且保持连续增长势头。
然而,进口的朱顶红种球因为经药剂抑制处理或冷藏时间过长,难以适应长江中下游气候,露地栽培烂球率高达40%。李鹏飞借智科研院所,特色花卉生物育种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反复试验,用赤霉素打破种球休眠,以低温处理调控花期,本土栽培取得突破。
“最难的是种球复壮技术。”进口种球往往只能开花一次,国内缺乏持续鲜花供应能力。团队独创“三段式温光调控法”,在云南建高山繁育基地促花芽分化,于贵州设种球膨大基地提升养分储备,最后在荆门完成商品化处理,复壮周期从3年缩短至18个月,成本直降60%。
攻坚:种质资源的“芯片战”
走进辰龙公司种质资源库,恍若踏入朱顶红的“诺亚方舟”。玻璃柜中,从秘鲁安第斯山脉采集的野生品种“火焰黛丝”,到荷兰百年名品“舞后”,300余份朱顶红种质资源琳琅满目。“这是我们攻克种子卡脖子难题的宝贵资源。”李鹏飞说。
2020年的种源危机至今让李鹏飞心有余悸。受国际疫情影响,进口朱顶红种球价格暴涨,国内市场种球严重短缺。团队立下军令状——培育出自己的朱顶红当家品种。育种工程师熊兴鹏带着5人小组常驻基地,白天记录2000株杂交后代性状,深夜比对基因组数据。为捕捉转瞬即逝的花期,他们连续1个多月吃住在基地,记录下3万组杂交组合。
“这株‘荆楚红颜’是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轻抚花瓣上渐变的中国红纹路,熊兴鹏如数家珍:花茎达28厘米,耐湿热性提升70%,瓶插期延长至15天。目前,公司已申报华中最大朱顶红种质资源库,获得相关专利技术20余项,培育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其中“辰龙锦绣”“东宝霓裳”等5个品种通过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初审。
扎根:“美丽事业”飞入千家万户
在辰龙公司5G智控大棚,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EC值,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自主研发的蜡封种球采用纳米缓释技术,让不会养花的消费者也能开箱即赏花。
辰龙公司采取“村集体领办+农户+龙头企业”的带动模式,与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仙居乡新坪村、子陵铺镇八角村等签订协议,带动300多户农户种植朱顶红。公司组建技术推广队,编写《朱顶红种植手册》。来龙村村民说:“专家教我们用生物菌剂防治软腐病,种球成活率超95%!”在八角村朱顶红合作社,脱贫户老臧算着账:土地流转金每亩800元,务工每天120元,年底还有分红,去年全家挣了6.8万元。
花卉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东宝区4个村集体从辰龙公司获得212万元利润分红。
辰龙公司手握核心技术,在湖北、云南、广州、贵州等地拓展种植基地数百亩,年产朱顶红种苗种球千万株,切花在云南斗南花市供不应求,单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眼下,辰龙公司合作投资3000万元的花卉主题生态旅游公园正在施工,云赏花系统、太空育种体验馆等科技景观初现雏形。李鹏飞的“美丽事业”飞入千家万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