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一坨”、金教授同学的“老子”与信阳的“赶车”

青文精准 2024-08-30 16:46:47

图片源自网络,深谢!

李娟说完那句话,董宇辉当场惊呆。

惊呆董的,是其中一个词:

一坨。

李娟的原话是:

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

董宇辉几乎被这“一坨”砸晕。

他先用正常音量重复了一次“一坨”,语气中满是怀疑,又提高了几倍音量,大声重复了一次“一坨?”,以表达他的惊讶,最后,他又高声发问“你用了一坨?”

他的眼睛,被一坨惊得巨大。

他的脸上,写着巨大的惊讶。

还作出嫌弃姿态。

很快,网上群议汹汹,群魔乱舞。

李娟被逼在公众号上发声:

一坨声明。

对“一坨”的意思和用法,做了说明。

声明应能消除部分误解,但一定还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李娟的声明,可能要永远误解下去,然后做出各种想当然却不靠谱的瞎猜。

类似误解,极为常见。

金正昆教授曾讲过一既悲催又搞笑的故事,他一同学——四川籍大学新生,开学报到半夜才到,竟被室友群殴:

我上大学的时候,七、八个同学住一间宿舍。

开学头一天,七个人准时报到,第八个是从四川来的,来晚了。

大概凌晨两、三点,这位四川兄弟进来了。

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宿舍,进门、开灯,灯不亮,学校拉闸了。

他自己就嘟嘟,讲的是四川话:

“老子床在哪里?老子床在哪里?”

他乱摸,把我们摸醒了,还当我们“老子”,我们当然很不高兴,我们在黑暗中窥视他,不吭气。

后来他急了:“龟儿子,你们说话呀!”

结果,“龟儿子”们就联合起来,把“老子”给打了一顿。

很久之后才知道他有点冤,因为四川话里什么“老子”、“龟儿子”,跟北京话里哥们儿、兄弟姐妹什么的差不多。

您说这位“老子”冤不?

老夫也经历过类似的搞笑事件。

很多年前,跟一信阳朋友聊天,提到要骑自行车,他要从另一地儿把车推过来。

去推车时,他的话惊了我:

我去“赶车”。

“赶……车?”我怀疑听错了,就问他,才知道这是信阳方言。

在我的认知里,需要“赶”的,通常是动物,比如猪马牛羊之类,自行车只能用推。

后来一想起这事,就觉得可乐。

也慢慢明白,个人的认知,在世界面前,不过沧海半粟十牛一毛。

而董宇辉对“一坨”的巨大惊诧,大概率是在他的认知里,“一坨”与屎的搭配频率更高,所以觉得“一坨”为屎专用。

这一下子暴露了董的无知(这里的“无知”是事实陈述,而非道德评价)。单说对“一坨”的认知,与董同样无知的人,比比皆是(包括我)。

这“一坨”算照妖镜么?

这同样暴露了李娟的无知——不知很多人不了解“一坨”的其他用法和四川话的用法。

但这样的无知,人人都有,完全可以理解。

连苏老师(格拉底)都说,他只知道自己啥都不知道。

有经验的朋友,其实一看就明白,类似悲剧的根儿,就是五花八门的方言。

中国如此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任何人一辈子不吃不喝不睡,哪怕活到150岁,恐怕也无法学会所有方言。对普通人来说,在大多数方言面前,永远都是傻逼。

任何时候,听到看到自己不熟悉的方言,多数人本能的反应,就是用自己的固有认知去理解——误解几乎是必然的。

饶是董宇辉见多识广,依然被“一坨”砸出了一脸巨大的惊讶。

根据老夫的多年研究,“信号(包括语言文字)定义”,本身就是沟通的14大障碍之一,没人能完全跨越。因此导致的误解,甚至悲剧,是宇宙的常态,也是宿命。

不过,也不必悲观,我们虽然永远无法彻底消除误解,但完全有办法减少误解。

至少有两招一用就灵:

一、做好解释

沟通的发起方主动解释。

这个难度略大。比如李娟,当她讲出“一坨”后,面对董宇辉巨大的惊讶,若能马上做出解释说明,不仅误解立化,还给董和观众科普了新的语言知识,一举两得。

但对李娟而言,当时那种场景,她可能一时也没反应过来,我们不能苛求。

而且很多时候,对自己平时特别习惯的语言文字,多数人的潜意识中,都会本能地以为,别人是明白的。

这其实也是一坨巨大的错误。

我们懂得的,我们熟悉的,我们习惯的,我们喜欢的……别人真的可能一无所知。

举个栗子:

老夫爱看网球,也粗懂些网球知识,比如网球的大满贯冠军,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它跟其他体育赛事的大满贯,并非一回事。

日常沟通中,我们并不容易判断,别人对我们谈的话题,是否熟悉。

不解释可能导致误解,但解释了呢,也可能导致误解,万一对方熟悉这些知识呢?

他会不会觉得不爽?会不会觉得你在轻视他?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当自己担心某些话题可能导致误解时,不妨主动询问:

我不知道刚才说的您是否熟悉?您若不熟悉,为避免误解,我可以做些补充说明。

更安全的做法,是沟通接收方主动求证,就是下面的做法:

二、不懂就问

与任何人沟通,有任何疑惑,或与自己固有认知不同的信息,不忙下结论,要么直接问对方,要么问身边其他人,要么上网搜,确认无误后,再下结论或做决定。

比如董宇辉就可以直接问:

娟姨为啥用“一坨”这个词啊?是不是有啥特殊的理解?兄弟愚钝,不太理解。

若这样问了,李娟或许就不必再发那个声明。

不过,无论“主动解释”还是“不懂就问”,只能作为倡导,毕竟人的认知千差万别,我们无法苛求任何人,但只要愿意成长,不断学习沟通,类似误解一定会越来越少。

对我来说,对李娟董宇辉直播的争议,还让我有了一个收获,知道了这个“坨”,竟是家乡常说的“饭坨了”的“坨”,而原来我一直以为,那只是方言的口语,没有文字。

所以要感谢李娟。

0 阅读:4

青文精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