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件柳公权的存世孤品,还被李清照夫妻所收藏,在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抢先日本人购回,让这一件国宝作品就在了中国,避免了流失海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dd58188678ac13cc055e0131a1300b6.jpg)
这件作品就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柳公权书写此碑文时已经是66岁了,作为柳公权的晚年代表作之一。它比《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有柳体特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894bc92f881ced53f713bd9bce52309.jpg)
《神策军碑》的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它保留了柳体中的左紧右舒结构。运笔以方圆兼顾切换自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72f579a36b73802ba761cdaddad871e.jpg)
岑宗旦在《书评》中曾评价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而此碑便可以让人深切体会“颜筋柳骨”艺术理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e95d70d2b68edda62b5c5c1b36f2bfa.jpg)
“左神策军”是唐代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而《神策军碑》的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碑文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所以它的出身也就决定了它的位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094808ad28d29d94d22c6bfdcac4c07.jpg)
《神策军碑》的原石就一直树立在禁内之内,普通人是很难进行摹拓的,所以它的拓本传世也就极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60dacbb694f0c45f6db5bfff7f23f0e.jpg)
原本就拓本少,加之原碑在唐末战火中被毁,后人更是无从传拓了。北宋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曾著录过《神策军碑》拓本。而在1950年前后,传言陈澄中夫妇将出售所收藏的藏书,有日本人想将其收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2c329a9907b18ca6d965915865bf67fa.jpg)
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得知后,经过中间人的协调,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以重金收回,因《神策军碑》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家图书馆尊为镇馆之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8d694a36cae4c5417577ee42a9674c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