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总统办公室的灯光刺破战时的阴霾。泽连斯基面对镜头时,反复强调“绝不承认过去的援助是债务”,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讲稿边缘。这场被外界称为“矿山换炮弹”的谈判,正将乌克兰的未来推入两难绝境。
一、经济殖民的“合法化”工具美国最新草案要求乌克兰用全国矿产、油气资源的未来收益,偿还1230亿美元军火账单。条款中“年息4%”“利润强制汇出境外”的设定,被经济学家抨击为“用高利贷绑架国家命脉”。更致命的是,美国企业在联合基金董事会占据绝对席位,可直接否决乌克兰的资源分配决策。
顿涅茨克90%的煤矿、黑海大陆架的天然气田,一夜之间沦为华尔街的“战略储备”。乌议员揭露草案细则:所有资源收入优先偿还美国,重建资金需排队至债务清零。基辅大学教授谢列梅塔痛斥:“这相当于把乌克兰装进美国的保险箱,钥匙却在华盛顿。”
二、硬气表态背后的窒息感“过去的援助是盟友义务”——总统的公开声明被解读为切割历史债务的求生策略。但前线士兵等待的F-16战机、即将告罄的155毫米炮弹,迫使基辅保留谈判窗口。《金融时报》披露,美国以切断“星链”服务和军事援助施压,甚至秘密接触乌反对派。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震天响:既要资源控制权,又不提供安全保障承诺。当协议规定美国企业可绕过乌克兰法律圈占矿脉时,主权让渡已触及红线。抗议者在独立广场高举“殖民合同”标语,而总统的支持率已从战初80%暴跌至34%。
三、盟友沉默与对手嘲讽欧盟对协议保持暧昧态度,德国基尔研究所却捅破窗户纸:“所谓援助实为预付款”。俄罗斯趁机嘲讽:“美国在用乌克兰的矿,造打击俄罗斯的弹”。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被炮火掩盖,而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调整,正重演“主权换安全”的悲剧。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前高管透露:“我们提前买断了战后重建的蛋糕”。这种将军事援助资本化的操作,让军火商股价暴涨,而乌克兰农民在麦田里捡拾未爆弹。
四、十代人为奴的隐忧哈尔科夫退休教师的控诉刺痛人心:“我们连过冬燃气都要向美国乞讨”。协议中“资源抵债—经济衰退—更深依附”的恶性循环,被写进基辅经济学院的危机模型。若按4%年息计算,乌民众需用百年时间偿还,相当于把子孙变成“美国的矿工”。
更荒诞的对比正在上演:美国军火商因协议草案曝光股价飙升15%,而乌克兰财政部测算债务规模已达GDP的47%。当泽连斯基强调“不会让十代人还债”时,协议细则却将债务期限设为“直至清偿完毕”。
五、法律外衣下的资源收割55页的协议文本藏匿着致命条款:所有争议须在美国法院仲裁。这意味着乌克兰不仅失去资源,连司法主权都被架空。前总统顾问怒斥:“这是21世纪最赤裸的经济殖民协议”。
美国以“重建基金”名义,将扎波罗热核电站、第聂伯河港口纳入控制范围。而当欧盟提出替代方案时,特朗普政府威胁将乌克兰踢出SWIFT系统。这场披着法律外衣的资源收割,正在重塑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
观山太保
用犹太人对付犹太人,绝!
海阔天空
你这个王八蛋把乌克兰带入泥潭
用户10xxx86
前有狼,后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