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李子柒的热搜,现在还挂着呢。
前两天刚复出,全网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的高调,这个能够理解。
但热搜挂到现在,连脊柱侧弯都安排上了,这就让我不由得还想再说两句。
经过几天的发酵,大家基本上看明白了。李子柒描绘的农村田园诗生活,已经上了高度,成了外宣工作的新热点。
有人引用了《人民日报》点评李子柒的一句话,说李子柒活出的是“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之前人民日报还有一句话,“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并不重要”。
看到这儿,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人真的认为,李子柒的视频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吧?
李子柒其实并不属于农村,她描述的农村,只不过是一部精美视频的舞台与背景。
那么真实的农村到底是啥样的?咱们大中国幅员辽阔,每个人眼中的农村肯定都不一样。
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真实的农村,咱们就从农民的医保开始说起。
农民医保之前叫新农合,后来农村农民和城里农民的医保合并一块儿,现在叫城乡居民医保。
2025年的城乡居民医保每人的标准是1070元,其中国家财政补贴670元,个人再缴纳400元就行了。
这个标准出来后,有网友表示太贵了,说交不起。因为说贵,招致了另外一些人的辱骂和嫌弃:
400块都交不起,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400块钱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一顿饭钱而已,但对于有些农村人来说,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看一组数据对比:“2007年到2024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从10元上涨至380元,增长了37倍。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3587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91元,仅翻了不到6倍。”
居民医保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如果这么说不够直白的话,我们来看个例子: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陕西的中年男人,自称家里是6口人,只有他自己有工作。2个孩子的老师在催缴医保,但那笔钱是一家人两个月的日常开销。
没办法,他只给老人和小孩缴纳了医保,自己断缴。他说当年医保标准是10块钱时,他的工资是2000多元,现在医保涨到400元,他的工资只有3000多元。
一口人400块,家里6口人就是2400块,将近他一个月的工资。
最现实的问题是,这几年他连工都不好打了。
像这位中年男人的焦虑,是不是个例呢?
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医保2023年的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2055万人,已连续5年下降。
今年3月份,国家医保局公开回应居民医保参保情况,认为“退保潮”的说法并不准确。
但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尤其是在今年的十月份,很多地方的农村催缴城乡居民医保的工作,已经越来越紧了。
因为我国城乡医保的统筹目前在市一级,所以农民医保的催缴压力,从县里开始压到乡镇,最后下沉到村里。
根据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居民医保的催缴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绩效排名。比如说乡镇工作人员刚开始接受的任务,是要求医保缴纳率达到90%。
但随着县里各乡镇之间的排名竞争,这个数字逐步上涨,从95%、99%一直到100%。
这个指标的工作确实很有难度,要知道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城乡居民医保是纯自愿缴纳的。
指标到百分百,不好干。
另一方面的压力,就是一部分群众参保意愿低,死活不愿意参保。
不参保的理由很多,听起来也很充分:
有些老人年纪大了,觉得与其花钱治病浪费,不如一走了之;有的老人观念保守,生了病不去医院愿意找乡间土医生;有人短视频刷多了,坚信医院都是骗钱的。
有人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得病,交医保是浪费钱,心疼。
等等的各种理由都有。
这些五花八门的理由,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穷,而导致的过于精明。这些精明的农民,只愿意相信他想相信的。
面对这样的群众,还有这百分百参保的绩效考核,基层干部们的聪明才智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方法总比困难多嘛,然后大家就看到了新闻上,农民医保出现在学校的班级群里。
在农村,你可以不服村长,但大部分人对老师还是很尊敬的。
居民医保的催缴压力,从上级分摊给了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后,有老师反映他们也有“参保率”任务。
老师们要一遍遍的在家长群里发消息,让学生家长在群里发送学生医保参保情况。
原话是,在那个落后的山村,绝大部分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微信群堆叠着沉寂的头像。平常接孩子的都是老人,他们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老师在群里的一遍遍的催,家长们几乎没啥动静。
还是那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
老师们和家长沟通,电话不行就要家访,并写出情况说明。
在入户催缴时,有老师说好多农村家庭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块”,指望一两个劳动力生活。
但孩子生了5、6个,要不是义务教育兜底,连孩子读书都供不起。
有些老师脑子活泛些,采取“迂回战术”——打电话给老人的子女,让子女代缴。
事儿,反正就是这么个事儿。
我再重申一遍,城乡居民医保的缴纳,对农民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我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能缴纳的尽量缴纳。
这就是我眼中真实的农村。
至于李子柒的视频,大家喜欢看就行了。希望相关部门不要随便的无限拔高度,适可而止,给双方都留一些余地。我们可以把优雅作为橱窗里精美的展品,但是请千万不要误解,橱窗外偶尔欣赏这些精品的人,也一样过着橱窗里那样优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