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九,这个当年“活捉蒋介石”的东北军少壮派,后来居然成了汉奸,真是让人唏嘘!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联手扣押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剿共”,联合抗日。作为张学良的心腹,孙铭九是“捉蒋”行动的关键执行者,甚至亲自背着蒋介石下山。风回路转,这位曾经的抗日热血军官,后来投靠了汪伪政府,成了人人口诛笔伐的汉奸。怎么从“英雄”变成“狗熊”的?这中间的转折,值得仔细掰扯掰扯。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孙铭九的忠诚,始终系在“人”而非“国”上孙铭九是张学良的铁杆心腹,跟随张学良多年,甚至在西安事变中亲自执行“捉蒋”行动,把蒋介石从骊山背下来。这份忠诚并不是基于民族大义,而是对张学良个人的效忠。当张学良被送往南京软禁后,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分裂严重。孙铭九失去了主心骨,开始在权力和利益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没了张学良,他的忠诚失去了方向感。于是,他从抗日的少壮派,走向了“谁给饭吃就替谁卖命”的偏执道路。这种把忠诚绑在个人身上的行为,注定了他后来的悲剧命运。
2. 从少壮派到“乱拳打死老师傅”,东北军的内斗毁掉了一切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内部矛盾激化,特别是孙铭九所在的“少壮派”和“元老派”之间的冲突更是公开化。为救张学良,孙铭九等少壮派强硬主张与南京政府摊牌,而元老派则倾向和谈,甚至对张学良的生死冷眼旁观。矛盾升级后,孙铭九等人干脆下手杀了元老派代表人物王以哲,制造了“二二事件”。这一刀下去,直接把东北军的内部团结砍得粉碎,成了蒋介石各个击破的最好契机。从内部争斗到彻底分裂,东北军失去了抗日的基本盘,而孙铭九也从此失去了政治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他后来投靠汪伪政府也就不显得那么意外了:内斗毁了东北军,也毁了他自己。
3. 从抗日到汉奸,这其实是一场绝望的投降
有人说,孙铭九投靠汪伪政府是“迫于生计”。表面看,这话似乎有些道理: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土崩瓦解,孙铭九这个“少壮派”的核心人物成了众矢之的,先是投奔红军躲避追杀,后来又跑到租界寻求庇护。他的身份在国共之间都显得尴尬,没有容身之地。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索性“弃暗投暗”,投靠了汉奸头目汪精卫。但如果仔细分析,这绝不仅仅是“生计”问题,而是他在政治上彻底绝望后的选择。他既无法回到国民政府,也没有信念继续抗日,只好选择一条最不需要理想、但却最安全的路。换句话说,他的投降是一场精神上的崩溃,而非单纯的经济困境。
孙铭九的故事,既是个人的悲喜剧,也是时代的缩影。他从一个热血抗日的少壮派,变成了政治投机者,最后沦为臭名昭著的汉奸,固然有他个人的性格缺陷,但更大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动荡和东北军的分崩离析。只是,历史不会原谅那些在民族危亡时选择投降的人,而孙铭九最终也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曾经的热血,终究抵不过信仰的缺失。